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新書推薦-「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書評

 

新書推薦-「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我因考不上高中而因禍得福,

  在英語的教學環境中學習,

  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

  學習到以人、生命為主體的人文教育。



  我因受西方人文教育的薰陶,

  鼓勵我探索生命的意義,

  瞭解自由的可貴,

  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



  獻給當代的台灣年輕人



  從台灣到美國、再到非洲,

  從英美文學到生物科學,

  從密訪中國到國民黨的黑名單,

  從教書到從政……



  前環保署長林俊義教授,是一位混合著文藝、浪漫與叛逆、執著性格的學者,這本回憶錄是他以人文演化的角度,回顧自己走過的生命歷程。



  林教授認為:「回憶錄是一種與讀者分享作者生命中發生的有趣、感動與領悟的故事,及生命中的衝突、困境與解脫,所學習到的片段智慧。」因此,這本回憶錄中除了每個生命階段的闡述之外,更多的是這些階段所帶來的體悟與反省。希望透過他的故事,讓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對生命價值與社會正義有更深一層的感悟。



本書特色



  1.前環保署長林俊義教授親自執筆撰寫的回憶錄,以生命演化的概念,敘述自己七十幾年的人生經驗,希望帶給台灣當代的年輕人一些啟發。



  2.林俊義教授是生物學家,但原本唸英美文學的他,極富文學造詣,讓這本回憶錄讀來像小說般精彩。



  3.作者親身參與時代的推演,非洲經驗、密訪中國、戒嚴、黑名單、環保運動、反核先鋒、參選、修憲、擔任公職等,不但是作者個人的生命故事,更見證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



名人推薦



  1.這本書確是非常生動精彩的好書,我願推薦給每一位想瞭解台灣與熱愛台灣的人。曾經有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認真地生活過,也滿懷著理想為改造我們的社會而奮鬥過。(摘自推薦序文)——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



  2.在他那熱血、專注和堅持的外表裡面,卻有著孤獨、淡然和謙卑。我直覺要說,林俊義其實更是「一個歷盡人生波折和不安的仁者」。(摘自推薦序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蕭新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俊義




  生物學家、生態環保(反污染、反核等)社會運動的先行者。早年於淡江、台大、師大研讀文哲;赴美轉讀生態學,獲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學位。曾赴非洲擔任門諾教會義工。回台後於東海大學及台大任教。著有「林俊義文集」等共八本書。



  之後從政,歷任台北市環保局長、行政院環保署長、國民大會代表、台灣駐甘比亞大使、台灣駐英國代表、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



  退休後居住在關渡。






 

目錄




一個人文演化的生命故事   李遠哲     2

好一個生命故事   蕭新煌     6

前言     10



懵懂、傻勁的少年時期     20  

啟蒙的淡江英專五年    25  

少年的青春與徬徨     31

榜首插班進入台大外文系     36

台大外文系的再啟蒙     39

休學入伍當兵去     43

初到金門戰地     46

戰地的軍旅體驗     51

重返台大校園     56

仙人掌俱樂部與補習班教英文     62

大四這一年     66

讓生命轉折的美國文學課     69

梁實秋讓我考上師大英語研究所     73

發現索引的重要     77

決定留學美國     81

搭上貨輪  航向美國     85

難忘的漢堡滋味     91

九十九天九十九元遊蕩美國     96

開始哥森學院求學生涯     101     

從文學轉唸生物     106

放棄哈佛     111

參與美國社運和結婚     116

非洲與史懷哲的呼喚     121

等待前往非洲     125

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129

意外的衝突     134

象牙塔裡學不到的事     139

肯亞,肯亞,我來了!     144

非洲初體驗     149

生態奇景的驚嘆     153

非洲的第一份工作     156

「無中生有」的挑戰     161

非洲教書的啟發     165

第一個孩子降生     170

逐漸安定的生活     175

巧遇變色龍     181

非洲大草原的奇遇     186

攀登非洲第一高山     191

政治意識的形塑     197

對中國文革的浪漫憧憬     202

回到闊別八年的台灣     206

密訪中國     210

回美完成博士學位     215

改變生命的五年     220

思考未來的抉擇     225

萌生回台念頭     229

近鄉情怯     233

順利在台謀得教職     237

放棄台大教職的傻勁     241

東海校園穩定的教學生活     245

論國內生物學應走的方向     249

寫文章顛覆僵化思潮     254

感嘆科學不中立的危機     258

啟動台灣反核運動的濫觴     263

是友非友,是「敵」非「敵」 我與梅可望校長     267     

動粗的遺憾插曲     272

暴力與正義之間的思考     276

高壓戒嚴統治下的荒謬     280

政治的邪靈 《自立晚報》查禁事件     285

疑惑十五年的真相     290

警總約談     294

被迫離開台灣     299

在美國國會工作     304

一次難忘的談話     309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工作體驗     313

被列入黑名單     318

生命的意義     323

努力學電腦     328

成立「台美環境中心」     333

科技文明的反省     337

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     342

李遠哲旋風     346

渴望回台     351

幾次面臨死亡的經驗     355

再度回到自己的土地     360

搶救森林運動     363

為守護台灣生態而戰     367

黎明前的黑暗     371

加入民進黨     376

投入選戰的震撼教育     380

參選後的省思     385

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     390

當選國代,參與修憲     394

讓我大開眼界的國大臨時會     399

看見中國政治文化的醜惡     403

遇見達賴喇嘛     406

達賴的啟示     411

輔選台中區域立委選舉     416

最後一役 台中市長選舉     419

退出政壇     422

平靜生活中的絲絲漣漪     425

接任台北市環保局長     428

想要挽回完整的家     431

環保署長的抉擇     434

走過生命的領悟     439

後記     444










 








一個人文演化的生命故事  林俊義回憶錄序文




  我認識林俊義的三十多年歲月中,雖然沒有很多促膝長談的機會,但我一直欣賞他對台灣社會改革所擁抱的熱誠與所做的努力,也非常欽佩他對一些重要原則的堅持。1986年秋末當他知悉我將獲得年底頒發的諾貝爾化學獎後,便來到加州柏克萊(Berkeley)訪問我,要寫一篇訪談錄。那天我們談了很久,也是我們見面談話最長的一次,我們談到台灣的過去、現狀與未來,對科學、技術與人類發展的一些觀點,以及對改造社會的共同的理想與熱忱。這次的訪談,林俊義教授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在《中國時報》連載兩天的〈立足小分子,縱情大宇宙〉這篇文章,雖經過審查人的一些刪除,但還是完整地報導了許多從前未能讓台灣老百姓知道的我的一些心路歷程與對當時台灣社會的一些批判,林教授也變成我的一位「知心」的朋友。



  去年林教授曾告訴我他正在寫回憶錄,我也答允當他寫完後較有空時,我們可以繼續二十八年前在Berkeley的深談。一個月前當我獲悉他已完成撰稿並向我索序時,我非常興奮,因為林教授雖然比我晚兩年才來到這世界,畢竟也經歷了七十五個年頭,我們在這動盪的世界裡同時生活過,定會有不少「共鳴」。但我也有些惶恐,因為過去的一個月內,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一個包括一百四十個國家與三十一個國際學會的龐大組織)正緊鑼密鼓地籌備在紐西蘭召開的三年一度的會員大會,我身為理事長(President),又將在大會之後卸任,因此非常忙碌,怕一個月內沒有時間看完這麼厚的巨作並寫序文。但接到文稿後,林教授生動的文筆與精彩的故事完全把我吸引住了,也就在機場候機室、飛行途中、夜半醒來時,在台北、奧克蘭、威靈頓,一路斷斷續續地看完了這本書。但是讀到最後一章以「該是熄燈謝幕的時候了」為標題作為這本書的結束,我確實有些不以為然。雖然每一個人都會走到「熄燈」「謝幕」的時候,但是我們還沒有給下一代留下更美好的地球,熄燈前謝幕後的我們還得把場地打掃乾淨才對的,不能輕易地走下舞台。



  林俊義的一生似乎不斷地在追求不同的未來,從台北商職、淡江英專、台大、師大,到出國留學,後來在印地安那大學的三年、非洲的三年與回到美國修完博士學位的三年,與決定回台服務,與其說是他對當前的處境不能適應或覺得無奈,不如說是太嚮往新的未來、新的挑戰。出國十年之後終於回到自己成長的土地,才又聞到土地的芬芳,也才重拾愛鄉愛土的本能,年輕出國時曾說「再也永不回來」的絕情也消失殆盡,對台灣這塊土地及人民畢竟也感受到很大的責任與牽心。



  他決定回國,也不僅是對故鄉的懷念,他懷抱的是「教育」與「顛覆」,他選擇到東海,也深切地體會到好的老師並不在授課,而是在啟發,也把「打造更美好的世界」當作自己的責任。從1978年開始,他便認真地研究國內生物學該走的方向、台灣生態環境有關的探索,也大量地寫下了不少有關社會的轉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發展,科技文明的反省與科學中立的神話等著述。他的努力發生了影響力,但很不幸的,1984年他在《自立晚報》發表的〈政治的邪靈〉被查禁後,他又被迫出國了。但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工作時,他對國會智庫與對民主的運營有更深入的體會,那段日子裡他對生命是什麼,人生意義是什麼有更深入的醒悟,也對他將來對社會運動更直接的投入有很大的助力。



  這本書確實值得細心閱讀。林教授有很好的文筆,他把自己精彩多樣的人生與對許多事務的探索和研究,做了非常細膩的描述,也因為他喜歡閱讀,思想豐富,「愛書如愛妻」,書中引述了很多大哲大儒的思想觀點,他也有幸與演化大師Stephen Gould從事半年的研究。1992年在里約的環境會議裡,他帶領台灣團隊參加NGO部分的會,在會中他受到美國前副總統Al Gore精彩演說的感動,也與達賴喇嘛有多次的交往與互動,文中對於達賴喇嘛的描述,尤其是關於他的許多文化、思想、環境哲理及學識,是這本書最精彩的一段。我也曾經在許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集會裡見過這一位了不起的宗教領袖,也聽他講過對幸福、教育與科學的看法,他曾問我:六四以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台灣對他們的民主化、自由化也能有貢獻嗎?我告訴他,這確實有很大的可能。



  從這本書,我們不只能夠瞭解一個知識份子的一生,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台灣過去七十五年的歷史與社會的轉變。林教授幾次參選與參與修憲,後來也在執政團隊裡做過許多事,從環保局長、署長,以及後來的甘比亞大使、英國大使與北美事務委員會的主委,書中除了對於當國大代表時的參與修憲的無奈著墨較多外,其他部分提到較少,我們只能簡略地獲悉一些相關的事。在美國長大,陪伴林教授成家立業、遠渡非洲,並在沒有充分準備下回到台灣的林夫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林教授對她的虧欠,流露字裡行間,讀者當亦能體會。



  我從這本林俊義教授的回憶錄裡學到很多,這本書確是非常生動精彩的好書,我願推薦給每一位想瞭解台灣與熱愛台灣的人。曾經有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認真地生活過,也滿懷著理想為改造我們的社會而奮鬥過。                             

     

李遠哲

2014年9月22日

��本文作者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現為國際科學理事會理事長)







好一個生命故事  序林俊義的回憶錄




  俊義兄這本回憶錄以「演化的生命故事」做主軸,真不失他身為生物學家的本色。從前言讚嘆自己能有如此神奇的生命,到書的尾聲說道「還能存活,何其幸哉,我只有感恩」,就可感覺俊義兄寫回憶錄時的筆觸是平和的,心境看來也是惜福和感恩的。



  記得二十五年前(1989)我為他的「林俊義文集」寫過序,那是他在最意氣風發的歲月裡寫的一百六十八篇文章大合集,每篇文章都散發著他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的理想主義和社會批判精神。二十五年後這本由九十五篇文章匯集成為的「林俊義生命故事」,確實多了一分私人的感情,和對自己一生大小事的回憶和珍惜。



  長年以來,我對俊義兄的印象,就是他的文藝修養、浪漫情懷和理想堅持。讀這本回憶錄,我更豁然開通,原來俊義兄從小就是一位文藝青年,至今也還不改其色。他訴說他「少年維特的煩惱」時代的往事,從中學逃學泡圖書館,到大學愛上英美文學,再到搭貨輪赴美的驚嘆大海美景感觸,到後來的結婚、分離,俊義兄都是以「愛」來看待。俊義也是一個從小就好強和執著原則的男人,他自己也承認他與青年時代的女友會分手,就是過分堅持「不必要」原則所使然。文藝、浪漫、理想、原則綜合起來,恐怕就變成了俊義的叛逆、挑戰和冒險。毅然決然帶著美籍新婚太太到非洲是一例;從求學到教書再到從政,他一直相信批判可帶來進步,又是另外一例。



  「非洲經驗」是俊義兄常談到的往事,可以看出他對那段與太太牽手奉獻肯亞的歲月是既懷念、又得意,這可能也解釋了他為何會在阿扁政府時代請纓外派,前往甘比亞當大使。讓我感動卻又不意外的是他的非洲年代仍不改初衷,對非洲文學和歷史有高度興趣。俊義兄不管在哪裡做什麼,都還是那個浪漫、理想、文藝的林俊義。而他的太太Kathleen更是一位「樸素、務實、獨立、勇敢、奉獻」的女人,俊義兄自白婚後二十七年分手,他自責很深。這種對太太的自責,似乎也改變了一些俊義兄對人間世的看法,他對「悲劇」有另一種感受,對人生的反省更是帶著謙卑以對。讀俊義兄所寫那幾段對太太、孩子的自責和懊悔時,我不禁鼻酸。



  這本書首次公開他在1970年代初「密訪」中國的短暫舊事,他對那些在當時「回歸祖國」的台灣保釣熱血青年很好奇,也想多跟他們談,但總是不得要領,而且會面氣氛總是「十分詭譎」。他對時值文革運動的中國也很想多瞭解,但所碰到的中國學術界反應也都是緊張和不語。「中國初體驗」顯然沒有讓俊義兄留下深刻或是好的印象。畢竟台灣才是他的故鄉和祖國。



  第一次出走台灣,雖然他在赴美的船上大喊「Sallaba,台灣,永不見面」。但他還是在學成後選擇回台灣。而且回台灣後,他說「我的每個細胞好像都活化起來,充滿精力,像一隻動物回到他成長熟悉的環境,奔奔跳跳、自由自在,我好像變了一個人。我不再像十年前那樣,接受那種『立足台灣,遙指神州』、違背『生物地域主義』法則的政治口號」。大概只有生物學家才能寫出這麼「生動」的回家感言。而且他到今天也都沒一丁點後悔選擇了東海,拒絕了台大。他說那是傻勁和直覺的決定,也是違逆世俗傳統價值觀及流行風潮的選擇。我想真的沒錯。



  回台灣以後的林俊義,對許多讀者可能就比較熟悉了,我在前述「林俊義文集」的〈良知煎熬後的抉擇〉序裡,重點寫的就是他回台十四年決定加入民進黨並參選台中市立委的另一種重大決定的觀察。說老實話,俊義兄一生「選擇」的「決定」和「抉擇」,都有「驚人之舉」,更是「異於常人」的約定俗成行為,這也正突顯「林俊義是林俊義」的原因。



  俊義兄的公共知識份子角色,在他回台後一展無遺,除了專攻的演化生物學之外,他寫了不少有關哲學、社會科學、文明、環境、政治的文章,堪稱1970年中後期重要的台灣作家和良心。他抒發正義、批判時事的立場,也讓他遭到威權國民黨政府的反制,不但刁難他出境,最後因一篇在《自立晚報》的〈政治的邪靈〉專欄而被國民黨「上面」透過警總迫他「實質放逐」滯美三年,不准返台。



  在回憶錄的最後,他自評後半輩子做了三次重大的生命抉擇,一是加入民進黨,投入三次選舉,這讓他對台灣政治生態愈來愈失望;二是加入阿扁的台北市府團隊,這讓他全力投入環保行政,確有工作成就感,但卻逼得愛妻無法再接受他;三是加入阿扁的中央行政院團隊,先是環保署長,接著三項外交公職,直到2008年8月退休;這也讓他終於一個人單獨從公共生涯走回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平靜。



  我看俊義兄的一生,有太多起伏、不安和波折,也有很多名聲和光環,但我始終覺得他似乎從來沒有自己或與家人好好地一起享受那些有過的浮世榮華,說來有點感傷,不過這也恐怕是不隨波逐流的性格所要付出的代價。



  俊義兄在回憶錄中稱他摯友陳明澤是「一個歷盡人生滄桑和悲痛的智者」。讀完這本書後,我也看到一些過去我不知道的林俊義的內心深處;在他那熱血、專注和堅持的外表裡面,卻有著孤獨、淡然和謙卑。我直覺要說,林俊義其實更是「一個歷盡人生波折和不安的仁者」。



  俊義兄,多保重,祝福你!



蕭新煌

��本文作者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