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新書推薦-「思考的盲點:為何真相就在眼前,我們卻視而不見?」書評

 

新書推薦-「思考的盲點:為何真相就在眼前,我們卻視而不見?」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突破盲點,找回正確思維,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廣受學界讚譽──Denis M. Donovan(教育心理學家)、Jerald L. Feinstein(美國洲際大學教育中心主任)、Robert Matthews(伯明罕艾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Wesley Vernon(史丹福郡大學資訊中心副主任) 好評推薦



  看得見的錯誤容易解決,看不見的盲點,才是各種問題的關鍵;

  當所有人都期待專家給我們答案,卻不知道其實專家也會犯錯。

  扭轉人為失誤,找到解決問題的契機!



  邏輯謬誤、人為失誤充斥各領域,有些失誤無傷大雅,有些卻可能奪取人命,如果連專家都會犯錯,究竟我們該相信誰?



  本書作者戈登.魯格博士以多年研究經驗為後盾,分析人類如何獲得、儲存與使用知識,藉此「打開」專家的腦袋,從中取得有用的知識,運用於生活與工作上;並釐清為何人類必然會犯某些錯誤,如果錯誤產生,又該如何解決。



  書中充滿犀利而嶄新的觀點,魯格提出一套研究多年的理論──檢核法(Verifier Method),從核心基礎「形式邏輯」出發,帶領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拼湊出謎團的樣貌,在滿布失誤的人生途徑中,找到一條最正確的道路。



各界讚譽



  「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作者魯格成功地做到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那就是以大家都能了解的方式,解釋非常複雜的主題。其實,這正是此書的目的:以新的方式來看待複雜的領域,讓其中的『隱藏訊息』變得清晰瞭然。」──Wesley Vernon,領受有英國官佐勛章(OBE),雪菲爾大學喬登索博健康中心的教授(Jordanthorpe Health Centre, Sheffield)。



  「《思考的盲點》一書提供了範本,證明我們可以讓失敗變得有意義,從中找出成功的策略。鼓舞人心的獨特之作,資料豐富,深具說服力,又趣味橫溢。」──David J. Parkes,史丹福郡大學(Staffordshire University)資訊中心副主任。



  「魯格以先鋒之軀研究了當代最大的問題:專家的話,何時可信?從這本書,我們可以見到魯格將其創新方法應用在諸多議題上,並偶有令人讚嘆的成果出現。」──Robert Matthews,伯明罕艾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數學系教授,並著有《二十五個大點子:改變世界的科學》(25 Big Ideas: The Science That’s Changing Our World)。



  「《思考的盲點》揭示邏輯錯誤、謬誤結論,以及選擇性知覺。魯格的重要貢獻不僅在於解密,更對整體批判性思維提出洞見。」──Klaus Schmeh,伏尼契手稿的專家暨部落格主。



  「魯格讓我們看見,一本讓諸多密碼專家和解密高手困惑了將近百年的神祕手稿,其實透過簡單的正確思維,就能構思出功效強大的技術和專業能力來解決任何難解之謎。」──Denis M. Donovan,教育心理學家,創辦EOCT,致力於機會均等。



  「宛如情節緊湊的智識偵探故事,透過故事,對於人類的思考方式,以及大錯鑄成的過程,有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觀點。《思考的盲點》帶領我們經歷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經驗到魯格這套檢測法是如何有效地檢視藏寶圖、神奇密碼,以及隱晦難解的語言。非讀不可的一本書。」──Jerald L. Feinstein,美國洲際大學教育中心主任(American InterContinental University)。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戈登.魯格博士(Dr. Gordon Rugg)




  基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電腦科學系的資深講師,同時也在英國米爾頓凱恩斯鎮(Milton Keynes)的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擔任電腦工程方面的訪問研究員。魯格的研究內容包羅萬象,從心理學的態度理論、人工智慧、資訊存取,到重大安全系統的軟體工程。目前定居於英國的什羅普郡(Shropshire)。



約瑟夫.德艾格納斯(Joseph D’Agnese)



  科學類雜誌的撰稿人,作品散見Discover、Wired和Seed。其作品曾被選入由Oliver Sacks等人主編,著名的《美國年度作家科學寫作集(Best American Science Writing)》(HarperCollins)。此外,他還替《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撰稿。



譯者簡介



郭寶蓮




  台大社會學碩士,輔大翻譯研究所肄。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死後四十種生活》、《川普的女兒》、《不用讀完一本書》等非小說,以及《瓶中美人》、《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拋棄清單》、《家規》、《觸覺失憶》、《九命少女》、《血色童話》、《夜之屋》系列等小說。譯稿指教信箱:hot8miso@hotmail.com



 

目錄




前言 Introduction

解開任何神祕事物的線索,絕對跟我們對問題的看法,以及在腦中形成的圖像有關。專家之所以無法解決問題,經常是因為盲點……



第一章 專家的心智 The Expert Mind

專家很厲害,能做出常人所做不到的事,令人驚嘆佩服,然而,這不代表他們不會犯錯。如果我們能了解專家的思考過程,就可以幫助他們不犯錯。



第二章 內部知識 The Knowledge Within

我們的心智會以某些方式來隱藏我們的專業技能──即使這樣一來,會讓我們喪命,也照樣隱藏不誤……



第三章 不完美的專家 The Imperfect Expert

人類有偏見,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觀點來看事情,以至於出現嚴重的溝通問題,讓所有的溝通都像一場惡夢。



第四章 從文字到圖像 From Words to Images

六種適合解決難題的非語言工具,不僅提供企業絕佳的幫助,讓企業了解地球上被研究最多次但也最難捉摸的一群人:消費者。



第五章 心智裡的伏兵 Ambush in Your Mind

表述的方式愈好,定義就會愈好。定義愈好,問題和答案就會愈好。答案愈好,就愈有機會解決你的問題,獲得你想要的名聲或財富等東西。



第六章 《伏尼契手稿》 The Voynich Manuscript

當今連最先進、最複雜的密碼,也可以在數個月,最多數年內被破解出來,但從發現迄今九十年,伏尼契手稿依舊是無解之謎……



第七章 拆解檢核法 Dissecting Verifier

檢核法是從各個領域所擷取的工具,早已受到認可,並且它把這些工具整理到概念抽屜中,每個抽屜裡都有一組準則,說明了哪種工具適用於哪種情況。



第八章 欲望的數學式 The Mathematics of Desire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較能接受某種解釋,或者偏好某些問題和解決方式,正是內建的偏好所驅使。



第九章 模糊不明 Fuzzing into Mush

檢核法的部分作用就是讓你能以井然有序的角度,來看看某事物是否有需要加以考慮的宏觀面貌。



第十章 抽絲剝繭 Joining the Strands

要是專家不知道自己犯錯呢?要是他們沒察覺自己困在他們所製造出來的邏輯迷宮,那該怎麼辦?萬一這些情況發生,那就是人人皆輸。



謝詞 AcKnowledgments

附錄 Notes



*關於專家,你應該知道……

LESSON 1專家可以做出其他人所做不到的事。

LESSON 2專家的技能經常不能符合現實狀況。

LESSON 3同一個領域中,高手並沒有比表現普通者更聰明。

LESSON 4專家擁有其專業領域中的大量資訊。

LESSON 5人類認為困難的事,不見得真的很難。

LESSON 6專家經常不知道自己知道些什麼。

LESSON 7專家犯的錯誤比新手更多。






 




前言Introduction

  

  二○○二年,我開始研究《伏尼契手稿》,沒想到才幾個星期,就靠著一枝筆、墨水和複製的牛皮紙稿,得出驚人的發現—我找到如山的鐵證,證明手稿裡的字體既不是什麼罕見語言,也不是密碼,而是荒謬的騙局。這本看似煞有介事的古籍,裡頭的內容毫無意義,非常有可能只是一個騙子為了跟修道院騙錢而弄出來的垃圾。我找到的證據扎實有力,足以投稿至得先經同儕審查才能登出的學術期刊—而我這篇投稿是將近半世紀以來,相關研究中,第一篇交由學術社群審核的解密報告。

  

  到現在,全世界的《伏尼契手稿》迷仍會慷慨激昂地爭辯,我這套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論點。大家都想不通,各領域的專家人才濟濟—包括數學、解密學、語言學與其他領域—怎麼可能會沒人看出我這個外行人所見到的重點呢?很簡單,專家會犯錯。

  

  雖然,我不是解密專家,但在人為失誤(humanerror),尤其是專家失誤等領域,我可是內行人。在我這一行,我們專門研究專業技能的取得過程,所以很清楚專家犯錯時,多半是摔在哪些地方。如果你知道怎麼找出那些盲點,一眼就可以看出專家在哪些地方犯了錯。九十年來,研究《伏尼契手稿》的專家,就是用盲點在研究這部手稿,他們只聚焦在他們認為重要的地方,忽略了從頭到尾一直在眼前的其他可能性。

  

  《伏尼契手稿》這個謎,儘管解得很漂亮,卻不是我的最終目的。我和同事想追求的,是一個更大的目標。具體地說,我想測試一個我研究多年的理論,而《伏尼契手稿》只是第一個被拿來測試的對象。我和同事把這一整套概念、理論和策略稱為「檢核法」(VerifierMethod)。我們認為,這套嶄新的檢核法能給科學界帶來極具震撼的貢獻,因為它可以用來檢核任何領域的專家。如果以刑警辦案來比喻,這套方法可解開最棘手的懸案,因為它特別能處理這種狀況:相關資訊不缺,但始終無法破解的問題。

  

  本書的前三分之二在談如何打開專家的腦袋,取得裡面的知識。像我這樣的科學家試圖解開專家的腦袋,是因為我們想設計出可以幫助專家的軟體。在這部分,你會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人物,如賭場高手、密碼破解者、西洋棋大師、劍術大師、釀酒師。此外,還有莎士比亞時代某個容易受騙的君王,以及獨來獨往的騙徒;甚至,我們會看到伊莉莎白一世竟聽信某個與巫師無異的占星家之言。這些人,每一個都是另類領域中的高手,就連詐騙分子也是!我們要藉由他們去了解專家。從這部分的討論,我們得出的具體結論是:專業知識有其限制,就算你懂某些東西,不代表你可以將它們形諸文字,去教導別人,或是告訴他人你對某個問題的看法。

  

  如果科學家夠聰明,他就會懂得使用各種方法—口頭技巧、視覺技巧或工具—去汲取相關專家的知識。人類是非常視覺化的動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家會使用人類最古老的小技巧去汲取並轉移知識:透過畫圖,善用人類一眼就能掂量事物輕重的天賦。

  

  本書第二部分會談到知識的視覺化和表述法,在這部分,我會說明我是如何使用視覺工具,來揭開《伏尼契手稿》的真相(起碼我自認為這是真相)。

  

  解開任何神祕事物的線索,絕對跟我們對問題的看法,以及在腦中形成的圖像有關。專家之所以無法解決問題,經常是因為盲點:真相就在眼前,但他們視而不見。他們腦中的圖像,不符合他們的眼睛(或者他們認為自己眼睛)所見到的真實狀況。我們要怎麼幫助他們打破這種盲點呢?你可以利用檢測法之類的系統,去檢測或者檢視他們的作法,然後教導他們如何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利用檢測法來處理問題,成效卓著。我們發現讓人類去做人類擅長的事,最能真正解決問題。人類所擅長的,就是一眼掃描大量的資料,然後利用他們對某問題的累積知識來找出解決之道。為了讓視覺化更發揮作用,我們需要工具來輔助,因此我們決定研發軟體來支援人類視覺化的過程。我們所開發的「搜尋視覺化軟體(SearchVisualizer)」,可以讓你即使因語言隔閡而看不懂眼前的資料,也能迅速瀏覽網路的搜尋結果。

  

  本書後三分之一會詳細解釋上述這些概念的意思—視覺化工具、腦中的圖象,以及盲點核心的衝突—不過,在此我要先迅速跟各位分享胃潰瘍的故事,藉此讓大家對這些概念有宏觀的了解,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專家的盲點有可能致人於死地。胃潰瘍會讓人生不如死,幾世紀以來,甚至到了二十世紀,醫生對於胃潰瘍幾乎束手無策,只能開些制酸劑,並建議病人注意飲食,減輕生活壓力。後來,有兩位澳洲醫生挑戰了這個正統的胃潰瘍觀點。他們認為,胃潰瘍並不是壓力對人體造成的反應,而是胃裡的一種細菌在作怪。這種觀點不受好評,理由可想而知,因為人類的胃是極酸環境,幾乎沒有一種細菌可以存活得了。

  

  然而,數年後,這兩位澳洲醫生真的把胃裡的這種細菌找出來了,而且證明有很大比例的胃潰瘍是因此造成,所以,這一類的胃潰瘍,只要施以標準的抗生素治療就能痊癒。

  

  會引起我注意的,正是這類問題。遇到這類問題時,你沒辦法指著某人,說錯誤就是從他的決定開始;要找出這類問題的錯誤源頭,並不容易。這類問題之所以一直沒有答案,並非沒有足夠的技術或資料去解答—真實狀況絕對比沒有足夠的資訊或技術更加複雜—有時,是因為沒能正確地去審視問題,有時則是因為答案雖然沒錯,但就是不完全正確。

  

  有時候,謎團的每一塊拼圖已經在我們手上,但就是沒人搞懂該怎麼把這些拼圖拼起來,還原它本來的面貌。這樣的謎團,正是我的興趣所在。顯見的錯誤一看就知道,橋梁斷裂、飛機墜毀、企業倒閉,這些都是一連串誤判所引起的。對於這類可見的錯誤,有很多科學方法可以解決,但有些錯誤是隱晦難見的。而本書,本質上就是要探討看不見的錯誤—尤其是有良知的專業人員,因個人盲點而無意間犯下的隱形錯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