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推薦-陶冬預言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危與機

 

推薦-陶冬預言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危與機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投資中國很容易,

每十年看對一個大趨勢便足夠了



  在中國經濟的轉折點上,深化改革箭在弦上,

  在迷局暗潮洶湧當中,該如何才能搶占先機?




  房價還在升,但是愈來愈多的人對房地產泡沫抱有戒心。

  股價不停地跌,不過撈底的人不斷為進一步下跌而失望。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錢,究竟應該放在哪裡?



  陶冬用數字與邏輯,冷靜客觀的視角,

  透視政策走向,把脈未來趨勢,剖析中國經濟發展的利弊與得失!



  ►劉易斯轉折點:是中國經濟在今後十年的最大轉折點,它將重新定義中國的增長模式,重新設定中國的增長潛力與消費潛力。



  ►出口業萎縮只是時間問題:中國工資上漲與勞資糾紛直線上升,決定了製造業外資最終出走,中國出口業的結構性萎縮,只是時間問題。



  ►餘額寶革命:餘額寶迫使銀行提高利率水準,過往暴利的盈利模式坍塌。未來,存款利率市場化將在一至二年內實現,因為金融改革正在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



  ►銅庫存的假象:七成以上中國進口的銅,不是被用在電纜、住房或電器上,而是被用來融資、抵押套取銀行貸款上。中國大量進口銅,不是需求上升,而是充滿亂象。



  ►習近平的反貪腐促使房價走低:反腐敗令求售房屋數量翻了一倍,但成交量卻跌了一半。賣方降價求售給沉重的房市構成新衝擊,反貪腐成為房價走低的催化劑。



  ►未來十年看好醫療業: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至2020年,超高齡人口預計增加四倍,中國的醫療改革,將給市場帶來爆炸性增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陶冬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



  曾在美國、日本任職,自1994年起長駐香港地區。



  1998年加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主管亞洲區經濟研究,側重于對中國經濟的研究,同時兼顧亞洲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此前曾任香港地區寶源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以及中國研究部主管。



 

目錄




作者序

前言 拒絕「定格」,把握每個人生



PART1 尋找下一個投資中國的大機會

1.1    十年一變的大趨勢

1.2    出手、出海、留錢

1.3    劉易斯拐點,今後十年的最大拐點

1.4    中國經濟五大看點

1.5    尋找下一個投資大機會

1.6 蓋茨比曲線與機會的固化

1.7 中國經濟六大懸念

1.8 中國經濟企穩,改革仍是必需

1.9 偽週期與機遇

1.10 銀行去仲介,經濟去實業

1.11 去槓桿下的中國

1.12 中國超越美國並非必然

1.13人民銀行,拿出真的定力來



PART2 樓市大棋局

2.1房價漲跌談

2.2中國房地產泡沫和其他國家的不同嗎?

2.3房價會大跌嗎?

2.4內房的小陽春與冰河期

2.5海南的房產泡沫

2.6怎麼投資二三線房地產?

2.7中國需要發展的是廉租房

2.8在香港,不買房了



PART3 金融危與機

3.1 銀行暴利時代的終結

3.2影子銀行

3.3 全民高利貸

3.4利率市場化起步

3.5 Shibor上升的背後

3.6現金流危機

3.7 餘額寶革命

3.8 定向降准及其背後

3.9貨幣政策新變局

3.10錢荒嗎?



PART4 投資弄潮者

4.1 看好中國,不一定買入人民幣

4.2 炒黃金還不如炒雞翅?

4.3 頁岩氣改變石油供需格局

4.4 我看好今後十年的醫療業

4.5 債券熊市

4.6 別錯過「非洲熱」

4.7 銅庫存的背後

4.8 看好中國IT業

4.9 市場波幅開始增加



PART5 政策進與退

5.1 三中全會改革的中期影響更重要

5.2 中國經濟的看點:改革與風險

5.3 習近平的經濟改革思路

5.4 反貪腐對經濟的衝擊浮現

5.5 經濟的出路在哪裡?

5.6 上海自貿區

5.7 貨幣環境正常化,不能只說不做

5.8 外匯儲備投資應該化整為零

5.9 不改變人口政策,就是慢性自殺

5.10 漲工資,驚險的一跳

5.11 中國離治理霧霾有多遠?

5.12 一個時代的結束



PART6 歐美浮沉錄

6.1 全球去槓桿已經開始

6.2 國家信用陷阱

6.3 貨幣政策的退出風險

6.4 通脹兩難

6.5 歐洲危機未了

6.6 美國有「新常態」嗎?

6.7 強美元的邏輯

6.8 2020年的中美關係

6.9 超主權貨幣沒有未來



PART7 亞洲新趨勢

7.1 劣幣驅逐良幣

7.2 港幣的尷尬

7.3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危矣

7.4 滬港通是多大的利好?

7.5 澳門的荷蘭病

7.6 新興市場的崛起

7.7 新興市場的信貸擴張

7.8 QE退出,新興市場必陷泥潭

7.9 從人口資料看龍象之爭

7.10 印度基建業騎虎難下

7.11 美國為何不指責日本匯率?

7.12 日元的貶值之路

7.13 安倍開始懷疑安倍經濟學






 




前言



  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裡,筆者應邀為九家名列全球五十大基金的董事局或CIO作關於中國的演講,這是史無前例的。過去一年中會有一至兩次這種機會,今年殊不相同。過去實體經濟企業的董事局想見我,現在海外金融經濟頂級決策者對中國的興趣激增。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潮流下,在滬港通的號角聲中,中國資金邁向海外,海外資金也試探著伸向中國,一個大趨勢慢慢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個趨勢可能是我們華人投資者一輩子遇到一次的投資機會,同時金融市場海內外融合之路又充滿著挑戰、風險和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愈來愈大。自從全球金融危機和「四萬億投資計畫」(編註:四萬億即四兆),中國需求便成為全球市場的焦點,中國PMI(即採購經理人指數)數字牽動著資金的神經,其輻射力遠遠超出中資股票的範圍。



  中國政府的各項政策,不僅影響中國經濟,也影響從日本、德國到巴西、澳大利亞等其他許多國家。同時,中國房地產泡沫和地方平臺債務違約風險,近來也成為市場關注的風險熱點,相對於歐洲經濟、美元、安倍經濟學、黃金這些known unknown,中國的去槓桿過程是一個unknown unknown,萬一處理不當可能產生的震盪,是難以預估的。



  相對於美國經濟,中國經濟的透明度和研究水平均不足,與其經濟的體量和影響力頗不匹配,與市場的需求頗不相配。曾經有一位基金經理對筆者說:「如果我想了解美國經濟,隨時有二十個經濟分析師為我服務;如果我想了解中國經濟,信得過的不超過五位,而且一半正在天上飛,無法作conference call。」市場從未像今天這樣渴求對中國經濟的細緻、獨立、前瞻性的分析。



  全球危機爆發至今,已經六年有餘了。各國央行先後採取了非常規的貨幣政策,通過製造天量的流動性,來平息市場恐慌、拯救本國經濟和就業。這些非常規的擴張政策,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刺激作用,遠遠大過對實體經濟的説明,究其緣由,在於銀行的金融仲介功能壞死,央行所製造的流動性無法通過銀行傳導到有需要的企業和個人手中,於是產生出一方面失業人數高企,另一方面股市債市屢創新高的尷尬。



  美國經濟相對於歐日中經濟,起碼見到持續復甦的跡象。這是因為美國在危機中讓房市和勞工市場放手一跌,跌出了均衡價格,之後儘管銀行放貸不力,復甦還是慢慢地顯現出來了。其他幾個大國則選擇了通過印鈔票維穩,迴避市場價格的終極調整,在改革上雷聲大雨點小,結果經濟增長仍在人為刺激和邁向通縮之間徘徊。貨幣擴張可以帶來一時的安穩,但是絕對無法替代改革,如果印鈔票可以解決結構性問題的話,羅馬帝國就不會毀滅了,辛巴威已經成為世界超級強國了。



  各國經濟走勢開始出現分歧,央行政策的步調開始不一致,甚至方向上也不一致。美國聯準會率先停止購債計畫,加息看來只是時間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曾經開始抽取流動性,但是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政策立場轉成「中性適度」,翻譯成一般人看得懂的中文就是「有定向寬鬆但無全面降息降准」。黑田剛剛發起又一輪量化寬鬆,德拉吉的腳也放在QE踏板上了。央行政策各自變招,而且看資料行事,不可避免地降低政策的透明度,市場波動幅度自然加大,發生動盪的機會自然上升。這揭開了風險資產市場新的一頁,對於市場參與者,既是危險又是機會。



  臺灣經濟近年略有起色。一則兩岸交流改善,中國要素帶來新的需求;二則IT產品升級加速,電子產品週期帶來訂單。同時內需有所上升,前幾年房價也見繁榮。不過,中國IT產業近來崛起頗快,而且是全產業鏈的崛起。中國本土聰明手機產品已經構成對海外品牌重大衝擊,相信今後勢頭更猛。也許中國品牌無法成為王者,但是估計可能顛覆現有的王者,而這輪衝擊波,對臺灣、韓國廠家影響最大。



  本書所集文章,幾乎都是在飛機上寫的,比較短,時效強。除了個別資料可能過時外,經濟分析的邏輯、論據和結論今日大致依然成立。本書年初在中國內地率先出版,加入最新文章後與臺灣讀者見面。所有文章均為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筆者所在公司的立場,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感謝高寶出版社的盛意和編輯的努力,文責筆者自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