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新書推薦-「左右大局」書評

 

新書推薦-「左右大局」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李慧玲由2004年加入商台,至2014年初被解僱,只差3個半月就做滿10。而過去10年,香港正正處於歷史轉折關口,她適逢其會,擔任電台烽煙節目主持,手執咪高峰,這個城市一幕幕特殊風景一覽無遺。

  

  這本書寫的,絕不單單是她個人的經歷,也是一頁頁電台烽煙歷史,更加是香港10年高低起跌的忠誠見證!

  

  在當權者眼中,傳媒人罵政府尚可,有所行動就是死罪,李慧玲就是因為發動拯救程翔的「聲音黃絲帶」而闖禍。

  

  李慧玲早年於《明報》出任新聞總監,在《蘋果日報》出任副總編輯。

  

  「媒體乃公共資產,不是私人俱樂部。」

  

  這本書揭示「新聞背後」,是通識,更是你我前途預言書。

  

  汶川地震,國泰承諾善長捐多少國泰捐多少,後來發現神秘善長乃陳振聰,國泰高層要和陳振聰合照?

  

  梁錦松(2003年)加稅前買車,李慧玲爆料楊永強曾在行政會議上申報買車,使沒有申報的梁錦松更難辭其咎。梁振英認定曾蔭權洩密...兩屆特首恩怨?梁振英的為人?

  

  羅范椒芬質問李慧玲:「你做乜搶咗乜乜份工?乜乜係我朋友,你搶咗佢份工,我唔會接受你訪問。」羅先是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後獲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梁班子有多尊重新聞自由?

  

  李慧玲2004年加入商台,每年台慶,俞琤也主動跟她碰杯,拉她向何佐芝打招呼。2013年台慶,俞琤沒有過來。李慧玲向何問好,何的態度跟往年完全不同。

  

  查良鏞夫婦在李慧玲轉工到商台後,介紹一位精通命理術數的朋友給她。高人預言:「你的上司不是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不是你的同事。」

  

  「也許一切在10年前已經註定,只是我當時並不曉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慧玲




  資深新聞工作者。1986年加入明報,由記者、政治編輯,至新聞總監。2001年跳槽蘋果日報,擔任副總編輯。2004年在商台開咪,主持黃昏烽煙節目《左右大局》,然後2012年7月調職主持早晨烽煙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2014年2月被商台粗暴封咪。



  2014年6月開始,轉戰新媒體,在壹傳媒網絡主持早晨烽煙節目《壹錘定音》。聲音滅不盡,春風吹又生。



 

目錄




•前言

•2004:初入商台

•2005:聲音黃絲帶

•2006:愚公移山

•2007:種瓜不會得豆角

•2008:當災難來臨時

•2009:報料

•2010:求生門

•2011:走出直播室

•2012:跑馬仔

•2013:官迫民反

•2014:封咪滅聲

•結語






 




前言

  

人生的轉折,有時並不由人。


  

  我2004年加入商台開咪,俞琤問我想在商台工作多久,我答「10年」。她當時表現雀躍,一再多謝我對商台的投入和承擔。可惜,最後令我履行不到承諾的,偏偏就是商台高層—有前同事曾經說過,商台在發牌陰霾下有所謂10年魔咒。我果然逃不過10年魔咒。

  

  2014年2月13日,商台突然粗暴解僱我,連一句理由都欠奉,連回公司收拾私人物品都不可以。距離我在商台做滿10年,還差3個半月。

  

  這本書,記錄了我在商台9年零8個半月的烽煙日子,自2004年中至2014年初,共3000多個日子。

  

  我3月中開始執筆,最先寫2014年封咪前後。過程中,難免百感交集,情緒起伏。不過,隨著記憶推前,思緒重返政治風暴來臨之前的直播室,我漸漸平靜,甚至,感恩。撇除封咪滅聲這一筆,我在商台度過一段不算短的愉快日子。當中最大的喜悅,是我和我的同事能夠藉著大氣電波,一旦路見不平,都可以自由、自主地堅持公義,為民發聲。每一日,都不是白過的。

  

  2007年10月4日,我主持的黃昏烽煙節目《左右大局》3歲生日,我在《am730》的專欄這樣寫:「或者有人會覺得《左右大局》這四個字太有野心兼霸道,但我認為最能左右大局的,是事實和真相。」這個信念,至今不變。

  

  過去10年,香港處於歷史轉折關口,我適逢其會,擔任電台烽煙節目主持,手執咪高峰,這個城市一幕幕特殊風景一覽無遺。這本書寫的,絕不單單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一頁頁電台烽煙歷史,更加是香港10年高低起跌的忠誠見證。為此笑過、痛過的不會只有我。而我期望,當總結檢討這些前塵往事之後,可以重新得力,懷抱希望繼續前進。

  

  尤其,香港今時今日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很多我們一向珍而重之的核心價值岌岌可危,作為言論自由最重要基石的新聞自由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壓力,但有人仍然裝睡,有人仍然欺哄自己小巴外面的世界和以前一模一樣……

  

  普選的夢,似近還遠,若即若離—如果沒有足夠的你、足夠的我,挺身而出,我們的夢想永遠只能是夢想。

  

  問誰未發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