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新書推薦-「台灣有機茶地圖:32處台灣有機茶園,遇見茶職人的天然好茶」書評

 

新書推薦-「台灣有機茶地圖:32處台灣有機茶園,遇見茶職人的天然好茶」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每一片茶葉,每一口茶湯,都來自於淨土的呼吸與職人的天命

32處台灣有機茶園,遇見茶職人的天然好茶



  ◎走訪全台灣茶區32處有機茶園,書中一一介紹有機茶園栽培現況與茶人理念,是今年度台灣最完整有機茶全面踏查蒐錄誌。



  ◎以手繪插畫介紹有機茶樹特徵,對比慣行茶與有機茶樹,從圖解的過程中建立讀者基礎觀念。



  ◎手繪台灣島圖與地圖,一覽有機茶園分布圖,讓讀者快速掌握有機茶產區地理相關位置。



  台灣茶名聞世界,尤其是觀光客最愛採買的特產之一,近年由於環境保育的觀念逐漸抬頭,以有機農業法種植栽培作物亦漸受矚目,加以自然養生的食品愈受重視,有機商店以及食用有機產品的人口也逐步擴大,而目前圖書市場上仍未見全面性介紹台灣的有機茶著作,本書即以台灣的有機茶種植產地、品種、品牌故事與茶農生命故事,帶出有機茶園栽培現況與茶人理念。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有機茶&職人專書,書中一一介紹台灣各地真正本格的有機茶園栽培現況與茶人理念。作者全台灣走訪茶區32處有機茶園,是今年度最完整有機茶全蒐錄。



  2.台灣茶名聞世界,尤其是觀光客最愛採買的特產之一,近年由於環境保育的觀念逐漸抬頭,以有機農業法種植栽培作物亦漸受矚目,加以自然養生的食品愈受重視,有機商店以及食用有機產品的人口也逐步擴大,而目前圖書市場上仍未見全面性介紹台灣的有機茶著作,本書即以台灣的有機茶種植產地、品種、品牌故事與茶農生命故事為主題重點。



  3.以手繪插畫對比慣行茶樹,建立讀者有機茶基礎觀念,以及手繪地圖,讓讀者快速掌握全台有機茶相關地理位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思吟




  友稱「葉子」,愛趴趴走的射手座。經常處於「旅行中」狀態,熱愛自助旅行、書寫、攝影與影像空間閱讀,關注城市與媒介、文化產業議題。現為《小日子》專案總監、《茶藝》與《陶藝》特約撰述、影像製片團隊,曾擔任中國時報藝文編輯組副組長、資深主編,目前也是台師大與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大學期間,曾擔任台師大登山社社長,著迷高山靈秀之美,上過八次玉山、四十多座百岳。攻讀世新傳播研究所博士班期間,對未來志業產生新體悟,也因緣際會踏上探尋有機茶奧妙之路,認識許多在台灣土地上認真耕耘的朋友。這一路上,尤其感恩上帝讓她能與先生共同完成這本書。



吳治華



  台大法學士,曾任職中國時報編輯部二十八年,歷任主編、編輯組主任、副總編輯,現已退休全職寫作。 典型獅子座,熱愛閱讀歷史與偵探小說,閒暇沒事喜歡下廚做菜,對熱門運動賽事極有興趣。 於中國時報服務期間,曾擔任政治、國際、經濟、社會、生活、體育、兩岸、地方等各類型版面及編輯分核工作,熟稔平面媒體編務,擅長專題策劃、特刊製作,文字平易洗鍊,生活化敘事文體閱讀起來毫無壓力,本書為其第一本寫作出版。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    茶、人與大地共譜的大愛交響曲    蔡滄波

推薦序二    與有機共舞的尋茶師    張源銘

推薦序三    源自於對一杯自然好茶的渴望    羅英銀

自序一      另類,走對的路  葉思吟

自序二    「寧靜革命」——台灣有機茶園的沉默進行式    吳治華



【總論】有機‧有機茶‧有機茶職人

常見的有機茶問題

台灣有機茶園產區示意圖

新福音與傳統栽植理念

心安勝於滋味──重新檢視生活態度

認識有機茶葉

有機栽培的茶園

圖解慣行栽培VS有機栽培

台灣有機茶認證機制與過程



【台灣有機茶區─北部】

[宜蘭]

有勞才有獲的三泰有機農場

擦亮宜蘭茶招牌的祥語有機農場

[坪林]

堅持不輟、但求知足的王有里有機茶

[新竹、苗栗]

歡喜做、不藏私的日新茶園﹝苗栗﹞

蟲吃飽了再吃的佛山有機農場﹝新竹峨眉﹞



【台灣有機茶區─中部】

[台中梨山茶區]

「販毒」出身的梨山七邦有機茶園

[ 南投埔里&松柏嶺&鹿谷茶區 ]

因時制宜、與時俱進的怡香有機茶園

楊紋練的名倫有機茶園

產銷班班員蕭素月的村野自然生態茶園

山高水長的霧社銘記茶園

為眾守護身心靈的三淨生態茶園

不信有機喚不回的佳田茶園

視茶如親的春秋茶園

婦唱夫隨的日嶺茶園

「親愛的」賽德克舒揚有機茶園

歡喜做圓滿受的歡喜圓有機茶園



【台灣有機茶區─南部】

[ 阿里山茶區 ]

自然就是美的供足茶園

為後人留片淨土、留株老欉的雲鄉茶園

幫土地就是幫自己的作茶人──葉人壽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耕園茶葉

鄒族人驕傲的來吉山豬茶

尊重自然、知足常樂的簡嘉文無名茶園

土地輕鬆人自在的一品茶園

幫金萱擦亮招牌的游芭絲茶園

[高雄]

低緯度、低海拔的澄舍有機奇蹟



【台灣有機茶區─東部】

[台東、花蓮茶區 ]

要做就要做好的台東鹿野連記茶園

作有機當行善的觀心農場

東岸茶農亦師亦友的茶改場台東分場

充滿驚喜的阿榮自然茶園

作好茶賣好客的大峰茶園

阿古師茶園的奇異恩典

福地福人居的富源茶園


















 




作者序

  

另類,走對的路 葉思吟


  

  「轉型有機茶領域後,我才第一次開始思考怎麼除草,以前也很少在茶園裡看到蟲」,這出自資深茶農的一席話,始終縈繞在我腦海中。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農產品,該是來自天然土地與上天所賜的諸種想像,不過就是想像而已。

  

  好比我們習以為常認定的茶園景觀,尤其是透過數不盡攝影者所拍攝的「經典」採茶時節畫面:葉片上沾著露水的嫩葉、全身包著花布的美麗茶娘、整齊劃一的綠坡,也不過是一種「假面」,其實是經過人工排列、包裝、複製後的不自然景象。

  

  在前後長達兩年的採訪有機茶農旅程中,大大顛覆過往對於茶與產業的種種迷思,從對茶園該設在山坡地、雜草會否影響茶樹生長、未施農藥如何保住定量的茶葉採收量,乃至於有機茶比較難喝等五花八門的提問,透過翻山越嶺的採訪過程,獲得了明確解惑與重新理解。

  

  不同於傳統上「慣行茶」農友所追求的高效率與高收益,有機茶農最在乎的,反而是如何讓土地獲得喘息,如何在生態平衡與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中,實現自己想要過的的生活?他們除了投入研究不施灑農藥的種植良法,更以能盡可能減少干擾土地、降低農務時間為最高目標。也就是說,作為一位有機茶農,他們所實踐的,是一種在資本主義當道的價值觀下,勇敢做自己、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的生命樣態。

  

  不只是生命樣態,有機茶農種植區往往格外獨立、不從眾,因此,路遠還要更遠、坡陡還要更陡,尤其是阿里山茶區一帶,往往能見到曾經的災難恐怖現場,加上徹底隔絕施灑農藥區的需求,在有機茶農的帶路下,我們幸運地造訪台灣多處未曾踏足、忍不住驚嘆「原來還有如此世外桃源」的美麗境界。

  

  翻山越嶺,對我喜愛登山的我來說,還不成問題,能夠因此深入生態豐富、鮮少人煙之境,反而備覺感恩;然而,更大考驗,卻是在天候變化上;我們曾經在翻越合歡山時,遇上大雨濃霧;好幾回在拜訪茶農前,受到雷陣雨威脅,不過,總能逢凶化吉、甚至在抵達目的地時,天就奇蹟放晴。這時候,總會默默地想,也許這就是老天應許我們該完成的事吧!

  

  人性互動的真誠,則是探訪有機茶農過程,另一段「真善美」的體悟。猶記得第一次拜訪有機茶園時,專注於拍攝,不慎一腳踩上「牛糞池」,那一剎那,我還不懂自己做了啥事,茶農卻已經臉色發白,深怕我陷入無法自拔,趕緊呼喊我如何自救。事後,他更告訴我,當時最怕的,其實是我不小心踩到糞池邊的毒蛇!只能說,在有機生態環境中,蟲鼠蛇蟻出沒均屬正常,該學習與轉變的,反而是人類已經忘記「自然原本該是什麼樣貌」的認知態度。

  

  在往返梨山七邦茶園路程中,時值春茶採收期間,不藏私的茶園主人開放我自由拍攝;然而,前往茶園的路程絕非一般人能夠想像,不只穿過部落陡峭果園,越過綠川碧湖,這一條汽車無法進入的小徑,我還差點害自己與好心騎重機搭載我的女生跌落山谷,幸好只留下皮肉傷,以及事後無窮回味。

  

  回想這一路,經由這許多點滴相處,讓我進一步體會台灣茶農,以及上下游相關茶葉工作者的辛勞與良善單純。「作自己」,坦白說不容易。尤其在整體環境和集體觀念未改變下,有機茶葉依然難逃主流評價和產業剝削的困境,然而,正也因為路途不易,有機茶農的堅定與信念特別顯得可貴。每一次的探訪,在收藏豐富動人的生命故事之際,亦更堅定要做對的事。

  

  「寧靜革命」——台灣有機茶園的沉默進行式吳治華

  

  「有機」,這是個近20年來在台灣食材市場,越來越為人所周知的名詞,似乎被冠上「有機」後,食材就變得健康、安全,甚至身價也金貴一等,所以包括菜蔬、水果、肉品都有不少農友、企業投入從事「有機栽培」。姑不論其出發點為何,只要秉持「有機」原則、規範進行產植,我個人是極為樂見其對消費大眾提供了對人體無負擔、對大自然無危害的食材,而且在「健康有價」觀念漸趨普及的今天,已有不少消費者認同多花點錢守護家人健康是值得的。

  

  不過,在這一片前景看好的有機食材市場中,「有機茶」卻未能像其他食材般深入人心,一般茶客仍習於購買所謂傳統的「慣行茶」,即種植過程不免噴藥、施肥的茶葉,如隨機問一位消費者對茶園景觀的印象,十有八九都會說「喔,那一層層、一球球、一畦畦整整齊齊的矮綠灌木叢就是茶園嘛!」沒錯,台灣茶園普遍樣貌就是如此,這也意味台灣茶園大多是「慣行茶園」,意味台灣茶市場賣的茶葉也以「慣行茶」為主流。

  

  而「慣行茶」茶園會長得這麼「美觀」,原因無他,主要是著眼於便利噴藥、肥土、殺蟲、除草、採收,茶葉品質易掌控,產量也穩定,當然收益自不在話下。

  

  固然,在台灣茶內外銷都很夯的年代,茶農茶商是賺到了,但茶市場不是一直如日中天的,當茶行情疲軟時,茶農或因老邁,或因健康因素無力再經營偌大茶園,便喚回在外打拚的兒女返鄉接棒,而這群曾在都會工作的「新農」接手茶園後,卻開啟了台灣茶園的「寧靜革命」,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山坡到谷地,「有機茶園」一甲一甲地開展,這些平均年齡四十出頭的新茶農,有半路出家學種茶的,有承接家傳農技再種茶的,不管原本會或不會,他們踏入「有機茶」這條跑道的心路歷程倒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名利放兩旁,健康擺中間」。

  

  總之,大家都體認這不是一條發財路,反而認知到繼續走這條路非得有超然物欲、淡泊生活的意志,當然也有人因不忍見台灣土地被化肥侵蝕、山林水土被追逐暴利的農商破壞,寧可用最原始、最自然的農法經營茶園,套一句一位有機茶農的話:要為台灣留一方淨土,要為台灣茶留一株原汁原味的老欉。

  

  就一個對「茶產業、茶品味」都是門外漢的我而言,這次採訪有機茶農的經驗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雖然他們分布地點東南西北中都有,而且十分不連貫,每每走到山坳裡、坡峰邊、台地上看到的是一條條想都不曾想過會走的路,真的走進去看到的盡是生機盎然綠野農林,也不時驚嘆台灣生命力無所不在的可貴,每與農友一席談就讓我多學到一些心法竅門,也多認知一些有機茶市場現況與產業發展問題,不敢說已窺全豹,但至少能讓普羅大眾對這株在台灣茶產業中仍屬於嫩苗階段的有機茶產業有所認識,也讓大家多少能體會有機茶農的甘苦。

  

  再怎麼說,我與這些有機茶農互動後,已萌發了一個共同念想:希望台灣未來所有人都能過有機生活,讓台灣成為一個有機島,這樣才不負「寶島」之美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