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作文/創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作文/創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新書推薦-「寫作其實並不難:凝眸光與暗,寫出虛與實」書評

 

新書推薦-「寫作其實並不難:凝眸光與暗,寫出虛與實」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從親切處著手,寫作題材無所不在。

在文字虛實之間,找出生活與文學跌宕發光的端倪。



  背誦名言佳句與成語,適當穿插進文章中,對作文能起加分作用嗎?

  用新鮮的現行語彙當作發端語詞,卻仍面臨雞同鴨講的窘況?

  從小學踴躍發言到大學微笑沉默,背後到底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究竟是怎樣的教育,讓我們對自己發出的聲音感到陌生且不確定?



  近年來,華語文教育成為最火紅的議題,而寫作則被視為學測指標。

  但是,文字並不囿於白紙黑字上的意義,

  得透過解說、討論,才能識透簡單語言背後的複雜層次。



  站在教學第一線的廖玉蕙老師,多年來關注語文教育,

  長達六年的專欄寫作,更讓她對整體環境有更深刻的觀察與反省。

  她以為不管聽說讀寫的策略或重大新聞事件的即時反思,

  都必須與時俱進並跳脫傳統思考框架。



  寫作的美,絕不是虛偽矯情的藻飾,而是真心無畏的心意與自然開展的論述;不是旁徵博引的炫學之作,而是有屬於自己精闢見解的文章。

  寫作其實並不難,難的是怎樣從湧動的文字背後找到實踐的力量。

  下筆有真心話,文章自會有真精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玉蕙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甫自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職退休,專事演講、寫作。著有《在碧綠的夏色裡》《為什麼你不問我為什麼?》《後來》《純真遺落》《大食人間煙火》《廖玉蕙精選集》《像我這樣的老師》《五十歲的公主》《走訪捕蝶人》……等四十餘冊;也曾編寫《文學盛筵──談閱讀教寫作》《繁花盛景──台灣當代新文學選本》、《文字編織──讓寫作變容易的六章策略》《古典其實並不遠──中國經典小說的25堂課》等語文教材多種。



  曾獲中山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五四榮譽文藝獎章、中興文藝獎等。多篇作品被選入高中、國中課本及各種選集。



 

目錄




自序  找出生活與文學跌宕發光的端倪



輯一:寫出文章的真精神

朗聲尋找最準確的字句

走進學測考場前

有人寫出幽默,有人讀出趣味

得高分的作文祕笈?

寫出文章的真精神

喧賓奪主的錯別字

請鼓勵學生寫些真話吧!

作文與創作

從喪禮到喜宴

另類霸凌

學測作文評分標準透明化之重要

作文不妨從尋常親切處入手

請讓蘇東坡安息吧!



輯二:說自己的話

從開口到閉嘴

說小故事與講大道理

學習掌握語言的「眉角」

語言邏輯的錯亂

【交流客棧】怎麼說?

說自己的話

多次詢問之必要?

【交流客棧】無言以對

什麼話都不想說的幸福

【交流客棧】曬恩愛的適度

傾聽城市裡的故事

【交流客棧】華光社區的黃昏悲歌

「傾聽」的溫柔實踐



輯三:慢慢走,欣賞啊!

兩性平權教育的落實

評鑑的迷思

【交流客棧】評鑑作業裡的益智問答

請正視霸凌現象

莫讓四書教育砸了孔子的品牌

慢慢走,欣賞啊!

精英特訓的語文競賽

再論「教育部全國語文競賽」!

等待一本美麗的教科書

橘子跟氣球有什麼地方相同?

當女人太能幹時

談學運的守禮與守法



輯四:教出怎樣的風景?

喊停的勇氣

為老師尋找一個理由

承認人有未盡之處

跟孩子站在同一邊

教出怎樣的風景?

我們就該這樣長大嗎?

凝眸注視生活

抓住每一雙求知的眼睛

為什麼不能穿拖鞋上學?

【交流客棧】因勢利導的教育概念

在充滿偏見的教育下

老師的臨別贈言

連舒伯特都無聲以對的時刻



輯五:看到文學不滅的契機

欲吐還吞的情愛與文學

當作家進入學院之後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

我們需要怎樣的地方文學獎!

看到文學不滅的契機

怎樣「和作家面對面」?

【交流客棧】

1.「百萬小學堂」的後遺症

  2.演講後的提問

3.熱門問題排行榜

對優秀作家的最佳獎勵

為你朗讀



輯六:流轉的人生

找藉口的陋習

不必做大官,也不必然得做大事

由一張收據到億元標單

期待參加一場準時的婚禮

動人的身影

【交流客棧】雷雨與炎陽

流轉的人生

   【交流客棧】充分展現時代變化的賽事

不只看見夏日盛放的蓮

一代不如一代?

就請被禮讓的老人家坦然就座吧!

 凝聚親情的家族旅行

這不是國家之恥是什麼!     

台銀和中華郵政得多加油了!

「世紀之最」的詐騙

【交流客棧】壞人一再得逞

何時雲開月來?

【交流客棧】這樣自在的城市

凝聚親情的家族旅行

冬季裡乍萌的新芽






 








找出生活與文學跌宕發光的端倪


 

  我從中文系轉進師範體系教書整一年後,《聯合報‧名人堂》專欄的編輯前來跟我邀稿。在那之前,我雖身處中文系,對語文教育也有過關注與批評,卻沒有系統性的論述。經過了一年的浸淫,我有了更切身的觀察與反省,有些話不吐不快,便接下了邀約。



  我先聚焦教育議題,從語文教育開始,擴而及於整體的教育及社會觀察。時而針對重大新聞事件如洪仲丘被虐死案、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多元成家方案、太陽花運動等進 行即時的反思;有時從時代變化著手,討論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大學評鑑的迷思、貴文字輕圖像的普遍偏見或婚喪禮俗的沉痾,甚至穿拖鞋上學該不該被罰 等,希望提供另類思考;有時就個人的各項教育活動參與如語文競賽、教科書審查、各地舉辦的文學獎徵文等進行懇摯的針砭與建議;有時則針對公共議題,如公共 工程評選時的所見、老人時代來臨的因應策略、城市更新與歷史保存的矛盾等表達個人淺見。



  我期許自己在論述時能力求客觀並深入淺出,多舉證故事來間接說理,也算具體履踐個人一向的寫作主張——人性不喜被教條指導,卻容易為小故事感動。而我更堅持,雖是評論,也不妨突破傳統專欄的嚴肅陽剛性格,夾藏些許陰性的溫柔。更重要的是,我的眼,最好不要只看到弊端,也希望能挖掘美善;我的筆,不只臧否醜陋,也希望能彰顯溫暖。我凝眸人間的光與暗,希望能在文學的虛與實間,找出生活與文學跌宕發光的端倪。



  我得承認,撰寫這個專欄,相對於我平時的純文學創作是比較不容易。一篇不過千來字的文章,每回繳稿期限 前,我總是搔首踟躕、焦慮萬分。我把它視作一個讀書人對社會的反饋,是走出校園的社會實踐,就算只是一點胸中塊壘,我也總是字斟句酌。我確知教育要從小扎 根,思考體系的建立繫乎眼見、心到、筆動。文學或可從臨摹開始,卻不能止於複製,必須有所創新;可以追求美麗,卻不應流於溢言曼辭,最好著誠去偽。人微言 輕的我,既然一直期待文學教育有所改革,當然得從自我開始,文字簡淨、表達清晰、訴求明白、情感真摯是我行文的基本要求。也許力有未逮,卻絕對誠意十足。



  回顧六年來的寫作內容,幾乎涵括了我這段期間的所有關注議題。我深知批評容易篤行實難,寫作其實並不難,難的是怎樣從湧動的文字背後找到實踐的力量。最珍惜的 是文章登出後所得到的善意回應。譬如,〈找藉口的陋習〉刊載後,很快接獲台大醫院回覆,已嚴加督責員工準時上班,並增補人力,以免患者枯候;〈請正視霸凌 現象〉的文章見報後,旋即接到監察委員約見,希望提供更具體建議;寫到〈期待參加一場準時的婚禮〉,馬上接獲內政部邀約,針對部內即將出版的《當代婚禮》 發表意見;而〈喊停的勇氣〉發表後,被大學學測選進考題中,讓考生動動腦重新思考運動的意義;〈精英特訓的語文競賽〉見報後,旋即接獲教育部的邀請,進一 步提供拙見;對中華郵政的求全,則陸續接到他們改進存簿列印方式的消息;對台銀服務態度的督責過後不久,果然發現台銀積極的回應,在每個櫃台前都增設了小 型電腦,可供顧客當場評鑑;〈另類霸凌〉當年三月刊載後,四月份總統即宣布不支持國光石化案在彰化繼續進行;〈我們需要怎樣的地方文學獎!〉寫出後,就有 宜蘭、新北市等文化局起而響應,針對各自城市的特色擬出文學獎新方案並提出後續的配套措施;而談到〈凝聚親情的家族旅行〉,更從臉書上湧進相當多讀者的共鳴……。時代不停地往前奔跑,端賴群策群力,我慶幸自己曾用文字在其中做過些許的努力。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新書推薦-「生命‧生活‧成長‧關懷:中文閱讀書寫教本」書評

 

新書推薦-「生命‧生活‧成長‧關懷:中文閱讀書寫教本」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本書為大學國語文教材專用書,編寫目標以自我認知為起點,透過蘊涵臺灣文化與社會共同情感及強化在地特色價值之文本,經由課程設計與活動安排,達成學生:(一)閱讀文本之能力;(二)書寫表達之能力;(三)關照自我生命之能力;(四)關懷他人之能力。



   全書計分八大單元:我的名字、我的家人、我的成長、愛戀情懷、朋友之情、佳餚美饌、斯土斯民、自然書寫等。除篇章選讀外,並有「閱讀與寫作歷程引導」, 期能提升學生閱讀書寫能力。另設計八個單元活動,藉由與單元文本相呼應的作業,並要求設計具創意性的多媒體方式展現學習成果,讓課堂多了雙向互動的樂趣。 透過本教材,學子們得以直指心靈本真,喚起相應感受及反思能力,最終得以收藏永恆價值記憶。





 

作者介紹




編著者簡介



劉若緹




  1962年生於新竹。專長領域:中國文學、華語文教學。



潘玲玲



  1961年生於花蓮。專長領域:中國文學、閱讀教學。



何修仁



  1964年生於屏東。專長領域:中國文學、寫作、美學。



趙書琴



  1961年生於基隆。專長領域:中國文學、閱讀教學。



  四位教師現均任教於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具多年國語文教學經驗,研究著述豐富。近年因應思考語文教育之轉型變革,積極編纂符應當代大學生之國語文教材,《生命‧生活‧成長‧關懷──中文閱讀書寫教本》即為首度嘗試之作。





 

目錄




序 言 Ⅲ

編寫凡例 Ⅴ



第一單元 我的名字

單元題解 002

我的名字/何修仁 003

乾隆密碼/李惟陽 009

說文解字敘(節錄)/許 慎 016

禮記‧冠義/戴聖編選 017

閱讀書寫引導(一)提取訊息 019

單元活動 021



第二單元 我的家人

單元題解 024

我多麼羨慕你/黃小黛 026

微妙的電話禮儀/黃小黛 029

三女神/陳俊志 031

歸/顏崑陽 037

懷澠池寄子瞻兄/蘇 轍 042

和子由澠池懷舊/蘇 軾 042

閱讀書寫引導(二)推論訊息 043

單元活動 045



第三單元 我的成長

單元題解 048

吶喊‧自序/魯 迅 050

風的切片/周志文 055

黎明從臺北升起/郝譽翔 063

吃不開的外省人─給阿德的信/王幼華 072

禮記‧學記/戴聖編選 078

閱讀書寫引導(三)詮釋整合 081

單元活動 083



第四單元 愛戀情懷

單元題解 086

在黑暗的河流上─讀「越人歌」之後/席慕蓉 089

三生石/余光中 092

戀愛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徐志摩 096

追悼志摩/胡 適 098

《詩經》(節選) 107

月 夜/杜 甫 108

竹枝詞/劉禹錫 109

題都城南莊/崔 護 109

節婦吟/張 籍 110

贈 別/杜 牧 110

相見歡/李 煜 111

江城子/蘇 軾 111

鵲橋仙/秦 觀 112

一剪梅/李清照 112

閱讀書寫引導(四)比較評論 113

單元活動 116



第五單元 朋友之情

單元題解 118

溫州街到溫州街/林文月 120

花 蓮/陳芳明 127

管晏列傳/司馬遷 130

三國演義‧第一回/羅貫中 133

閱讀書寫引導(五)命題立意 140

單元活動 142



第六單元 佳餚美饌

單元題解 144

懷念年菜的季節旬味/韓良露 147

敲開一隻蛋/張曼娟 149

苑裡芋蔥粿/劉克襄 152

薑母鴨/焦 桐 155

論語‧鄉黨 158

食豬肉詩/蘇 軾 159

乳 酪/張 岱 160

蟹 會/張 岱 160

隨園食單/袁 枚 162

閱讀書寫引導(六)選擇材料 164

單元活動 166



第七單元 斯土斯民

單元題解 168

田園交響曲/何修仁 171

九十年代臺北(節選)/舒國治 177

山谷記載/楊 牧 188

臨床講義/蔣渭水 194

《裨海紀遊》(節選)/郁永河 197

閱讀書寫引導(七)結構布局 200

單元活動 202



第八單元 自然書寫

單元題解 204

忘 川/吳明益 207

鯨/廖鴻基 214

玉山圓柏的故事/陳玉峰 219

田園之秋‧九月十日/陳冠學 226

芍 藥/李 漁 232

竹/李 漁 233

閱讀書寫引導(八)遣句修辭 234

單元活動 236









 




序言



  入伏以來,每日高溫總是惹人精神厭厭。然而,我華語文學系四位同仁此刻正揮汗編寫《生命‧生活‧成長‧關懷─中文閱讀書寫教本》乙書,囑我為序。當下第一個反省是:為什麼在同類型語文教材幾已充棟情況下,我們還欲勉力編寫這本教材呢?



  我想,答案很簡單:第一,我們正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教育環境變異時刻;第二,我們也面臨了一個全新再檢視大學生語文能力的時代。在這兩者交相衝擊之下,略具教育良知的老師們,都會希望能在自己任教的學校,面對學生因材而施,盼他們在大學求知之旅上,還能保有一年可能美好的語文教育時光。



  因此,我們雖知編寫的教材不一定能超越同類型的深度或廣度,但其中的用心卻是無庸置疑的。前提就是藉由這本教材,試圖拉進師生之間的教學學習情誼,共同反思當代生命的智慧與思維,每個篇章的選用,每個單元的設計,四位老師可謂絞盡腦汁,在汗雨中思考:究竟什麼才是這個世代的青年學子需要的?



  起初,這本教材的編撰乃是本系在101、102年度參與教育部「全校性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所編寫的,計畫進行中,從參與到摸索,從教師教學到TA帶領,從習於自我教學方法到觀摩他山之石,老師們成長不少,TA們獲益良多,而很幸運地,參與計畫班的學子們,可以說也享受了其他大一新生們所難以獲致的幸福學習經驗。這種經驗絕然不同以往,而在其中,我深信許多學子也因此而打開了一道心靈之窗,影響或許及於一世。



  這本教材主要集於四個方向:生命、生活、成長、關懷。很清楚地,四位同仁們多年的教學經驗,並觀察現今之臺灣社會,認為這是當代明顯缺乏,並亟待彌補的面向。因此,由此聚焦,並以「閱讀」、「書寫」為兩大練習主軸,強調解讀文本的能力,直指生命本真,更強調寫作能力的開發,讓自我的成長與關懷,得與每個人進行真切的互動。我想,四位同仁的深切用意無非如此吧!



  本教材即將付梓,感謝其他三位同仁劉若緹老師、潘玲玲老師、趙書琴老師的編寫,也感謝新學林出版社的協助出版,范琇茹小姐的細心編輯,本書刊成,盼能嘉惠學子,從此刻起,認識自我,並活出真實、精采、價值的人生。編選過程,自不免有疏略之處,亦請各方指正。



  是為序。



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 何修仁

1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