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理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理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新書推薦-「免於疼痛的自由:發掘身體力量,穿越肉體疼痛(書+中英文雙CD)新書推薦-「

 

新書推薦-「免於疼痛的自由:發掘身體力量,穿越肉體疼痛(書+中英文雙CD)新書推薦-「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疼痛不是為了讓你受苦,疼痛是為了讓你更為覺知!當你覺知的時候,痛苦就消失了。




─奧修



  疼痛的程度跟你對於這個當下片刻的抗拒有關,而這一點又跟你是多麼認同於你的頭腦有關。




─艾克哈特‧托勒



  我們不是年齡、疾病、疼痛和死亡的受害者。這些都是景色裡的一部份,卻不是那個「觀看者」,觀看者不受任何改變的影響。它就是靈魂,就是永恆存在的表達。




─狄帕克‧喬布拉



  如果你正承受慢性疼痛之苦,在手術、復建與服藥多年後,唯一的問題就是:我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持續的舒解?在《免於疼痛的自由》中,兩位疼痛與創傷復元領域中的先趨者,為我們介紹一個失落因素,對於長期的療癒至關重要:身體中未解決的情緒創傷。



  得益於「身體經驗工作」(Somatic Experiencing®)的方式與獨特洞見,從數十年的臨床成功中拾穗,列汶與菲利普博士將告訴你如何:



  ﹡讓身體對於疼痛過度反應,造成的「打」反應平靜下來。

  ﹡放下受過去創傷所強化的恐懼、挫折與低落,建立內在的彈性與自律。

  ﹡釋放因為受傷、手術、關節與肌肉症狀、偏頭痛與其他挑戰造成的疼痛。



  無論你是否正尋求開始一個自我照顧的方法,或增強你現有的治療計畫。《免於疼痛的自由》將提供你有效的工具,讓你體驗長時間的舒緩與放鬆。



本書特色



  *    創傷領域權威,《喚醒老虎》、《創傷療癒》作者彼得‧列汶,與梅姬.菲利普斯博士所合著的新書。運用「身體經驗工作」的方式,帶領讀者與自己的身體重新連結,舒緩慢性疼痛,療癒創傷。



  *    十二則中英文有聲引導式冥想,循序漸進帶您探索身體感知,與身體對話。



  *    隨書附贈「奧修生命之道學苑」創傷訓練或一對一課程折價券1000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得‧列汶博士




  彼得‧列汶博士是柏克萊加州大學醫學生物物理以及國際大學心理學博士。他在壓力與創傷領域中已經有逾三十五年的工作經驗,他在美國NASA研發第一艘太空船時擔任壓力顧問,也曾經參與世界事務工作隊,與心理學家合作研究大規模的災難與種族戰爭。彼得的暢銷書《喚醒老虎:療癒創傷》(Waking the Tiger: Healing Trauma),在出版十年之後仍然獨占亞馬遜網站創傷類別的鰲頭,他在書中揭櫫的「身體經驗工作」(Somatic Experiencing®),為各種身體創傷工作者帶來全新的視野,目前已經被譯為十幾種語言。2010年,彼得因其豐富而傑出的貢獻,榮獲美國身體心理治療協會機構(USABP)頒贈終身成就獎。



梅姬.菲利普斯博士



  梅姬.菲利普斯博士,居住在奧克蘭山丘,她是一位合格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是身心療癒以及慢性疼痛和創傷治療領域的創新者,她對於創傷、解離、情緒和身體疼痛症狀之間的交互作用特別感興趣。發表過許多關於相關的報告與文獻,也曾受邀在世界各地帶領身體經驗工作、創傷、催眠、EMDR、能量心理學等課程。她和彼得博士曾提供線上的網路課程,教導如何運用「身體經驗工作」來療癒疼痛和創傷,也是本書《免於疼痛的自由》的起源。



譯者簡介



莎薇塔 Sevita Lee




  曾譯有多本奧修書籍以及心靈成長相關書籍。也是一個身心靈成長工作者,熱愛所有從身體入門的工作,所以深入接觸了呼吸、按摩、費登奎斯等訓練。提供一對一的談話個案以及靈性按摩個案。近年來開始積極參與創傷療癒的工作,目前最感興趣的工作之一是協助人們探索童年發展階段的創傷是如何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信念、個性、親密關係和工作,並且尋求化解之道。



  E-mail:masevita99@gmail.com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我們為什麼會受傷以及我們因何而受苦

有聲練習活動: 重新安住在你的身體裡 音軌一



第二章 疼痛迴圈

有聲練習活動: 循環式呼吸 音軌一二



第三章 消減慢性疼痛的成因

有聲練習活動: 找到你身體裡的休憩之處 音軌三

有聲練習活動: 根植大地音軌四

有聲練習活動: 就是一次呼吸  音軌五

有聲練習活動: Voo 的呼吸  音軌六

有聲練習活動: 轉換崩垮以及無助的姿勢  音軌七

有聲練習活動: 連結無衝突經驗  音軌八

有聲練習活動: 探索攻擊性反應的根源  音軌九

有聲練習活動: 健康的攻擊性  音軌十



第四章  從難以承受的疼痛裡回返的旅程

有聲練習活動: 發展身體覺受  音軌十一

有聲練習活動: 中斷疼痛誘因  音軌十二

有聲練習活動: 擺盪以及疼痛的韻律  音軌十三

有聲練習活動: 一種新的紀錄方式  音軌十四



第五章  處理特定的疼痛症狀

有聲練習活動:以內觀為基礎的疼痛釋放練習  音軌十五



第六章  預防以及化解醫療創傷的疼痛



第七章  彈性恢復力,持續的復原以及恢復深沈本我




附註

建議閱讀資料

資源

關於作者






 




前言



  疼痛是一種強烈的字眼,它引發強烈的感覺,像是恐懼、憤怒、無助、驚慌,甚至包含哀傷。如果你是上百萬個在疼痛中掙扎的其中一員,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可以確定你不是孤單的。讓疼痛患者、親人以及專業治療相關人員感到困惑難解的是:為什麼疼痛會在傷口療癒之後仍然長久持續、殘留,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原因。



  就像是其他許多人,你可能換過很多醫生,經歷過很多不同的診斷和疼痛治療。但是你的情況變得越來越複雜,甚至可能已經放棄希望,不再期望自己的疼痛能夠有所轉變和改善,不再期望自己能夠掌控疼痛,而不是只能讓疼痛掌控你的生活。



  目前,在患有疼痛症狀的人口裡,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有著超過五年以上的明顯疼痛。事實上,在所有尋求醫療協助的人口裡,尋求緩解疼痛的患者比例最高。但是,疼痛真正能夠獲得緩解的案例卻不多。



  那些有著持續性疼痛以及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在努力尋找能夠有效治療疼痛的醫生。但是大部分的疼痛仍然無法獲得治療或是得到完善的治療。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每四個疼痛患者裡,至少有一個患者曾經更換過三個醫生,而他們更換醫生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仍然經驗到明顯的疼痛。至於其他的原因則有:醫生不曾認真看待他們的疼痛;醫生對於他們的疼痛不願意進行積極治療;醫生缺乏適當的知識,無法有效地治療他們的疼痛。



  醫療組織IOM在二零一一年提出的一項研究報告把疼痛稱為「大眾健康危機」,這項報告強調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要比患有糖尿病、癌症和心臟病三者加總起來的患者還要多。這項研究呼籲各醫學院提供更好的疼痛治療訓練(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一百三十三所醫學院裡只有五所學院要求學生研習疼痛治療),並且鼓勵醫療人員持續進修相關教育訓練以便更新疼痛治療的專業知識。



  一項由美國疼痛協會在一九九九年所進行的調查顯示: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一般大眾有中等到嚴重程度的疼痛狀況,卻無法找到適當的方式來緩解疼痛。另外一項在二零零零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回應問卷裡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認為:疼痛是生活裡你必需接受的一件事,而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人則認為他們的疼痛是無法解決的。



  不論是那一種年齡,疼痛都嚴重影響著個人的生活品質,並且削弱患者的工作能力、社交行為、活動能力、專注能力、日常簡單工作表現以及睡眠的品質。雖然解決疼痛和緩解疼痛的新方法一直不斷地增加,但是各種有著新的名稱、原因、理論以及藥物治療的疼痛症狀更是洶湧不絕。



  這種無法控制處理疼痛的痛苦讓人付出極大的代價。而其中有部分的原因在於疼痛是如此地複雜,它的複雜程度遠超過神經傳導和感官經驗的交會。這個疼痛的難題混雜了情緒、感官感受、文化、個體經驗、基因、靈性意義、習慣性的生理反應等諸多複雜因素,有些專家認為慢性疼痛對許多患者而言已經變成是一種疾病。



  因為疼痛是如此複雜的難題,沒有那一個健康照護觀點或訓練所抱持的特定方法能夠帶來全面性的解決之道。過去從來不曾有過像今日這麼龐大而多元化的疼痛治療方法,其範圍從西方醫學到傳統中醫取向裡的針灸、穴位指壓;整脊、補充營養品;催眠、特定類型的想像(包含引導性的想像),以及其他心理學方法;還有身體工作、瑜珈和按摩等等,這裡只列舉其中的幾種方法而已。



  這對於疼痛患者而言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呢?當那些飽受疼痛的個體努力不懈地尋求某些方法,試圖終止疼痛與痛苦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發現自己的困惑變得越來越多。而且,大部分能夠帶來長久療效的疼痛療法,它們真正的力量並不在於那些方法與技巧,而在於它們能夠結合個別患者的需求、信念、性格與經驗之後,所產生的獨特應用方式。雖然每一個方法都有它們各自所能提供的效果,但是拼圖裡最為關鍵的那一部份仍然在你身上──在你自己的療癒過程裡,你這個當事人是如何回應的。



  我們非常確信:每一個個體所具有的獨特品質會影響並且形成他自己的疼痛經驗,但是個體所具有的獨特品質也是讓人恢復與復原的重要基礎。就我們的觀點而言,在各種試圖解決疼痛難題的常見方法中,有一個關於個人經驗裡的元素尚未獲得人們充分的重視,那就是那些停留未曾化解創傷對身體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知道在所有慢性疼痛的患者裡有非常高比例的人受苦於某種型式的創傷壓力。有研究顯示:慢性疼痛可能不見得完全是由身體損傷所造成,它也可能是受到壓力以及情緒因素的影響。事實上,那些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人往往有著相當高的機率發展出慢性疼痛。6



  就疼痛治療而言,未化解創傷經驗的影響會改變所有一切。根據我們長達八年的臨床經驗,我們兩個人都一致發現,每當我們碰到一般常見療法無法見效的疼痛時,在我們深入其中之後,往往不可避免地都會發現累積性的壓力與創傷構成了疼痛的整體圖像。在這個學習計畫裡,我們擷取了我們思考與練習活動裡的精華,來協助你辨認並且處理那些引發或是造成疼痛的各類型壓力。我們也會列舉我們一些工作上的案例來進行說明,協助你能夠運用一些方法來化解疼痛。此外,如果專業性的協助對你有益的話,我們也會強烈地建議你尋求一些專業協助。



  我們經常碰到一些因為車禍意外而飽受肩、頸、背部疼痛的患者。他們許多人前來的原因是他們發現一般常見的醫藥處方、身體治療或是其他療法對他們無法發生作用。而當我們進一步探討的時候,我們常常發現阻礙這些患者痊癒的是過往意外事件或身體損傷的殘留影響,雖然那些意外和身體損傷表面上看起來和目前的疼痛誘因沒有什麼關連。但是一旦我們協助他們化解了那些因為多重意外事件累積而在神經系統裡的壓力反應時,他們也開始快速地從疼痛中完全復原。



  所以就創傷工作而言,我們需要從幾個不同的向度來探討:



  * 處理那些可能會引發疼痛的創傷,像是意外事件、身體損傷、疾病或是其它讓人感到淹沒的事件。通常在疼痛發作之前會有一些思想念頭誘發疼痛出現。雖然,要治療疼痛,你不見得一定需要重溫那些具有淹沒性的經驗或是痛苦的事件,但是你仍然值得去探索一下:這些事件是如何造成特定模式的苦惱、功能失調或失衡狀態。好消息是你會學習到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協助自己調節以及轉換身體感受,讓你能夠自然且有效地恢復平衡與舒適。



  * 探索持續性的情緒性疼痛和身體疼痛是如何演變成為一種創傷。如果在身體損傷、意外事件或是任何造成身體疼痛的事件發生之前,你並沒有任何憂鬱和焦慮的現象,那麼疼痛本身就是一種明顯的壓力源,足以引發你的憂鬱和焦慮反應。而對於有過創傷歷史的人而言,這些創傷反應對於一個疼痛患者來說,就已經足以讓他落入創傷後症候群的範疇。



  * 分辨那些在疼痛發生之前的未化解創傷,因為近期的疼痛問題會激發先前未曾化解的創傷。舉例而言,五歲之前的創傷式疾病、住院治療和手術都可能會導致稍候的驚慌反應與過度疼痛,即使成年後的患者只是進行一項普通的牙醫手術。



  *探索早期童年創傷,像是出生時、出生前以及出生後的壓力事件,以及依附關係創傷(attachment trauma),這些創傷事件都可能讓人難以信任自己的身體以及他人的協助。我們常發現有著嚴重疼痛狀況的患者,他們不曾學習過如何調節自己不舒服或苦惱的情緒經驗。而這一點往往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不曾得到適當的協助和支持,而年幼的孩童無法在無人支持的情況下進行自我調節。此外,另外一種可能性是當孩童表達出他的不舒服或情緒時,他們得到往往是成人的忽略與傷害。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困難,你很可能在童年時期並沒有經驗過多少愉快的舒適經驗,讓你可以有所學習與內化,以致於日後當你的疼痛出現時,你也難以有效率地慰藉並且調節這些疼痛。就這個部分而言,你會在這個免於疼痛的學習計畫裡,開始學習到一些重要的調節技能。



  雖然醫生通常會使用「創傷」這個字眼來描述某些類型的疼痛,但是他們大多不瞭解創傷對於化解疼痛所具有的重要性,也不瞭解如何去處理創傷。在我們的工作裡,其中一項重要的目標在於訓練專業人員,去辨認並且處理疼痛和創傷的交互作用。而這個免於疼痛的學習計畫則試圖傳達出一個訊息:有一些簡單的練習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習和使用的。這些練習活動能夠協助你反轉疼痛,並且透過輕柔的方式來釋放身體裡積存的創傷反應,讓你從無止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很多人曾經問過我們這樣一個問題:「我的醫生告訴我,所有造成身體疼痛的傷口都已經痊癒了。而且我也根據許多專業人員的建議,嘗試過很多療法。那為什麼我還會有這麼強烈的疼痛呢?為什麼這些疼痛還持續存在呢?」這個學習計畫會回答你的這個問題,讓你的疼痛不再是一個奧秘難解的困惑。我們也會教導你一些簡單的技能,讓你的身體重新成為你的主要盟友,一起進行這個免於疼痛邁向自由的療癒過程。



  下面三個基本原則說明了我們的觀點以及教學方式,同時也構成我們這個工作取向的內容。



  1.不論是那一種方法,如果這個方法不曾把身體作為療癒過程的中心,那麼沒有人能夠有效且實質性地療癒情緒上、身體上或心靈上的疼痛和痛苦。當然,這一點是彼得終生工作的基礎,也是他身體經驗工作(SE)的基礎。以一種不同的方式,這個事實也是梅姬療癒工作裡的一項根本概念,這個概念也讓她把身體經驗工作與其他的訓練方式交織在一起,像是EMDR(降敏感度的眼睛移動與再次處理),催眠、自我狀態治療,能量心理學取向等。



  身體經驗工作(www.traumahealing.com)是一種寫實並且以身體覺知為取向的創傷療癒方式,這個方法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提供有教學訓練。它是彼得博士和他的學生經過四十年觀察、研究所親自發展出來的。



  我們知道人類有著與生俱來的能力能夠克服壓力和創傷。所以身體經驗工作(SE)運用自我調節來協助受創者找回自己的活力、彈性恢復力以及完整性。我們曾經運用這個工作協助過戰後士兵、強暴倖存者、屠殺倖存者、車禍意外傷者、手術創傷患者以及慢性疼痛病患,甚至我們還協助過因為出生創傷而飽受折磨的嬰兒。



  這個免於疼痛的學習計畫會逐步地教導你重新連結你身體裡所具有的資源,而這不只是能夠緩解疼痛,讓你感到舒適,它同時還提供了解決之道,來化解那些讓你持續受苦的原因。我們教導你的某些工具可能會為你帶來戲劇化的影響,而某些工具可能只有些微的影響或甚至不適合你當下的狀況。我們邀請你接受這些工具所為你帶來的協助(即使只是一點點的改變),然後把那些不適用的工具放到一旁去。最重要的是,我們想要讓你知道:在你的療癒過程裡,你的身體是你最寶貴的盟友,而不是讓你痛苦或是阻礙你痊癒的敵人。



  2. 我們知道,由於疼痛所具有的複雜性,沒有那一種方法能夠適用所有人。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給你一個備有許多不同工具、方法的工具箱,讓你可以自由地運用,有效地緩解疼痛,並且最終能夠擁有一個免於疼痛的人生。而在這個過程裡,你能夠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你:你願意實驗直到你找到真正管用方法的那份意願。



  在你的諸多挑戰裡,其中一項挑戰就是保持一種具有彈性的觀點。因為事實是:疼痛是如此地多變,甚至連疼痛的型式和部位都可能有著意想不到的改變。當你的疼痛因為你所學到的技巧而有所轉變或改變時,你也需要跟著修正你所使用的技巧。所以,除了堅持和信任以外,我們鼓勵你保持敞開的頭腦、心情和精神,學習成為自己身體自然資源的朋友。



  3. 你從這個學習計畫裡所學到的工具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你要如何以一種有創意且成功的方式來運用這些工具進行自我調節才是真正的關鍵,也是讓你能夠朝著擴展、復原、流動的方向前進,並且反轉疼痛、恐懼和痛苦惡性循環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免於疼痛的學習計畫裡,自我調節是我們的重要基石。一般說來,當你學習如何透過身體經驗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態時,這能夠讓你的頭腦、情緒與靈性覺知形成一種合作的聯盟關係。一旦你擁有這種能力,能夠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地調節自己痛苦的情緒與身體感受時,這會為你帶來一種健康的平衡,你能夠獨立照顧自己,但也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尋求他人的支持。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新書推薦-「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書評

 

新書推薦-「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想被療鬱」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字。

臺灣的大學生中,每五人就有一人具明顯的憂鬱情緒,亟需專業協助。

本書採取「書目療法」,藉由書籍讓讀者走出低落的情緒,

在閱讀中找到正面向上的力量。



  本書乃是兩岸四地第一本針對大學生情緒療癒之繪本解題書目。希望藉此書協助大學生,透過自助式的療癒閱讀,舒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藉以找回其內在之「挫折復原力」。大學生的親友、教師、心理輔導人員等,也可運用本書臚列之情緒療癒繪本,為遭遇情緒困擾問題的大學生進行情緒輔導。此外,亦希冀藉由本書,使圖書館實務界更加重視情緒療癒素材館藏資源的蒐集與建置工作,從而更能彰顯圖書資訊資源之療癒功能,並迎合當代社會的療癒潮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書梅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美國賓州克萊恩大學 (Clar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圖書館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教育心理學碩士及圖書館學暨資訊科學哲學博士。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圖書館管理心理」、「閱讀心理」、「書目療法」、「服務溝通」以及「刁難讀者與問題讀者」等。著有《圖書館組織心理研究――館員的認知觀點》、《社會科學電子資訊資源》、《兒童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及《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四書暨相關論文百餘篇。在教學研究之餘,亦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特約協助員以及臺中市南區家庭扶助中心專業諮詢委員會委員。



 

目錄




序文

大學生之情緒困擾問題

繪本與發展性書目療法

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之選書方式與研究實施

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書目



A自我認同

自我價值的困惑/自我定位混亂/外在差異造成的負面情緒




A01 Guji Guji/自我認同混淆造成的苦惱與徬徨感

A02 小不點/缺乏歸屬感而衍生之難過與落寞情緒

A03 你很特別/與眾不同所導致的自卑感與缺乏自信

A04 但願我是蝴蝶/自我認同感低落而衍生的哀怨情緒

A05 我不是完美小孩/因自我價值困惑造成的鬱悶與低落感

A06 查克 笨!/遭遇挫折時的沮喪情緒

A07 星月/自我定位混亂造成的困惑與徬徨感

A08 烏鴉太郎/遭受同儕排擠而引發的情緒低潮

A09 這就是我/面對突如其來的茫然無措與空虛感

A10 愛花的牛/因與他人價值觀不同而苦惱不已

A11 雙色鳥/面對自我認同混亂產生的負面情緒



B生命成長與生涯發展

面對未來的徬徨感/對於生涯發展的困惑感




B01 一年甲班 34 ㄏㄠˋ/因現實束縛而產生之不滿與抗拒感

B02 小熊的小船/面對成長所造成的眷戀與失落感

B03 天空在腳下/面對挑戰所產生的膽怯感

B04 點/因自我認知不明而怯於面對挑戰

B05 籃月/因外在評語而造成個人對未來的徬徨感



C負面情緒調適

寂寞/不安/無力感/鬱悶/困乏/沮喪/憤怒




C01 失樂園II童年下雪了╱覺得乏人理解而產生難過與困惑的情緒

C02 地下鐵╱面對生活的空虛與不安定感

C03 因為心在左邊╱生活與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憂慮及困惑感

C04 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面對心中鬱積已久的種種負面情緒

C05 幸福練習簿╱追尋夢想過程中所產生之迷惑感

C06 星空╱渴望獲得認同而衍生的徬徨無依與寂寞感

C07 寂寞長大了╱面對生活中的孤單寂寞感

C08 照相本子╱面對生命中種種不如意的不安與哀愁感

C09 躲進世界的角落╱因不被理解而產生的鬱悶情緒

C10 壞心情!╱情緒惡劣難以抒發

C11 聽幾米唱歌╱面對現實生活的困惑與疲乏感



D人際關係

結交新朋友/人際互動/群體生活的摩擦/與親友分離




D01 有你,真好!╱面對人際交往的膽怯與忐忑不安

D02 沒有人喜歡我╱不敢主動結交朋友而感到鬱鬱寡歡

D03 妖怪模範生╱因自我本位問題而感到孤單與抑鬱不平

D04 城市狗,鄉下蛙╱對朋友離去的不解及落寞感

D05 是蝸牛開始的!╱因遭受他人言語嘲笑而產生的憤恨感

D06 烏鴉郵局╱對久別親友的思念之情

D07 想念的沙漠╱面對親友遠離的惱怒與困惑感

D08 潔西卡的箱子╱面對結交新朋友所產生的不安與膽怯感

D09 擁抱╱怯於展現對他人的愛與關懷之意

D10 機器人與青鳥╱因遭受他人漠視而感到孤寂不已



E愛情關係

渴望愛情/曖昧期/交往階段/分手




E01 向左走‧向右走╱渴望愛情或因感情狀態未明而徬徨不安

E02 好好照顧我的花╱條件懸殊的愛情造成的委屈與不平衡感

E03 海豚愛上熱咖啡╱面對交往過程中所衍生的各種心理感受

E04 寂寞很簡單╱對愛情本質的諸多疑惑感

E05 最遠的你 最近的我╱面對愛情不同階段的各種情緒

E06 遇見你,真好╱尋覓真愛時所衍生的煩惱與孤寂感

E07 ~鱷魚和長頸鹿~搬過來、搬過去╱面對雙方差異所造成的不愉快



F失落與死亡

遭逢變故/親友去世




F01 1000 把大提琴的合奏╱因親友在重大變故中離世而衍生的委靡情緒

F02 化為千風╱面對摯愛驟逝的悲慟與頹喪感

F03 走向春天的下午╱對已故朋友的思念情緒

F04 好好哭吧!╱遭逢喪親的不捨與傷痛之情

F05 我想要愛╱因親人逝世或離異所產生的空虛與失落感

F06 熊與山貓╱親友驟然去世而導致的失落感

F07 獨自去旅行╱因摯愛逝去而衍生的悲痛與難熬感

F08 親愛的╱面對親人離世的思念之情

F09 獾的禮物╱因長者辭世而衍生的不捨與悲痛情緒



附錄

一、訪談邀請函

二、受訪大學生之基本資料

三、訪談大綱――以繪本《有你,真好!》為例



參考文獻






 




作者序(摘錄)



  當代社會快速變遷,競爭激烈,使得人際關係疏離、價值觀混亂。同時,近年來,受到天災人禍頻仍與經濟不景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臺灣民眾對生活及未來感到徬徨憂慮,社會上普遍瀰漫著沉鬱不安與無望感。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1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國人的心靈健康指數創下四年來新低,每五人中即有兩人感到心情不佳、煩躁,甚至喪失生活動力。而過度之負面情緒易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嚴重者可能產生心理疾病。因此,許多民眾開始重視精神層面的心理健康問題,並思考如何尋求相關社會資源的協助來解決自身困擾。在不確定性高漲的社會氛圍下,「情緒療癒」(emotional healing)的風潮便應運而生。



  「想被療癒」可謂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字,市面上相繼出現標榜舒壓與情緒療癒的商品。2009年1月29日的《壹週刊》雜誌以「療癒商機亂世獨秀」為標題,指稱產業界掌握到這波療癒商機,推出各類療癒小物、心靈療癒音樂等產品,創造出極大的市場價值。而《中國時報》於2012年12月16日〈布偶、巧克力逆勢熱賣 療癒商機旺〉的報導亦提及,當代民眾承受高度工作壓力,使得人們傾向從布偶玩具、甜食乃至心靈系列書籍等商品,尋求撫慰心靈的管道。晚近,「黃色小鴨」與大貓熊寶寶「圓仔」皆在臺灣掀起一股熱潮,許多民眾認為此二者具有療癒人心的效果,媒體更以「療癒系」一詞形容之。由上述相關報導與社會現象可見,情緒療癒與心靈成長的潮流,在臺灣已然形成。



  而身處當今臺灣社會的大學生,亦深受社會環境影響,加上個人可能遭遇身心發展階段的獨特問題,導致內心衍生諸多負面情緒。2012年,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發現,臺灣的大學生中,每五人中即有一人具明顯之憂鬱情緒,亟需專業協助。相關研究進一步指出,18至24歲的大學院校學生,其憂鬱程度及比例均較其他年齡層為高。而大學生遭逢情傷、課業壓力等情緒困擾問題遂選擇輕生的媒體報導亦時有所聞。由此觀之,吾人如何協助大學生面對壓力與舒緩負面情緒,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事實上,大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期後期與成年期前期(emerging adulthood)的階段,尚未成熟至足以完全承擔成年期的相關責任,其需積極發展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情緒管理、成熟的人際關係、建立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目標等能力。面對銜接成年期所需學習的種種技能,以及社會大眾對於準成年人的期望,大學生常需承受諸多心理壓力。倘若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未能獲得適當的紓解,則可能衍生焦慮不安、煩躁、憂鬱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個人身心之健全發展。然而,有相關研究指出,大學生的自尊心與個人意識較強,對於可能造成負面情緒反應的諸多困擾,常感到難以啟齒,亦不輕易向他人求助。因此,當遭遇情緒困擾問題時,往往傾向於自己處理,或選擇獨處與躲避人群,而較少尋求學校心理輔導中心或是心理專家的協助,導致當事者只能獨自承受生活壓力與情緒困擾問題。



  而「閱讀」具有不涉及隱私的特性,因此,倘若大學生不欲向他人傾訴情緒困擾問題,則可自行透過閱讀適當的素材,使個人得以放鬆情緒與紓解壓力,並進行自我調適,同時從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產生積極進取之態度,此即為「發展性書目療法」(developmental bibliotherapy)理念之運用。發展性書目療法乃是一種輔助性的心理治療方式,如同坊間常見之芳香療法、瑜珈療法、按摩療法等,屬於非醫學的自然療法。而自然療法是一種自然、非侵入性的輔助方式,其原理乃是個體具有自我修復與重生的本能與智慧,亦即個體內在存有挫折復原力(resilience)。發展性書目療法之立意並不在於「治癒」(cure)讀者,其所指的「療癒」(heal)並非專指醫學上的治癒,而是讓當事者從沉鬱不安的負面情緒回復為平和淡定的心理狀態,進而使個人的心靈再次恢復到健康之境地。



  換言之,發展性書目療法的目的在於閱讀保健,其可協助當事者認識自我,激勵個人產生正向樂觀的想法與態度,從而克服生活中遭遇的困境。發展性書目療法的作用,包括預防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的產生,並維持與促進個人心理健康,以及輔助個體之人格發展。準此,發展性書目療法不僅可幫助遭遇情緒困擾問題者,亦能促進一般讀者人格的健全發展。俗諺有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人生各階段的發展歷程中,任何個體皆有可能遭遇情緒困擾問題。誠如書目療法專家王波在其《閱讀療法》一書中所言:「只要我們承認人無完人,這個層次的閱讀療法就是必要的」。



  本書之目的乃是以發展性書目療法為原則,期能藉由提供相關之書目,幫助大學生以閱讀緩解一般性的情緒困擾問題。然而,若讀者為嚴重情緒困擾、具行為問題、情緒障礙或心理疾病等個體,則不適用發展性書目療法。事實上,相對於發展性書目療法,亦有所謂的「臨床性書目療法」(clinical bibliotherapy),此主要係根據臨床診斷結果,針對心理疾病的患者,系統性地開列適當之閱讀素材,讓當事人與素材內容互動,並透過討論的過程,協助其產生態度與行為方面之改變,以克服功能上的失調,同時有效地減輕問題,進而重新恢復個人之心理健康。一般多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相關機構之專業人員,與圖書館館員共組治療團隊。



  何以適當的閱讀素材對讀者具有療癒負面情緒的作用?書目療法之專家學者指出,在閱讀相關素材的過程中,遭遇情緒困擾問題的一般讀者可對故事角色或內容產生「認同」感(identification),並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產生情緒的跌宕起伏,藉此「淨化」(catharsis)內心的負面情緒,且在閱讀後獲得新的想法,達到「領悟」(insight)的效果,從而達致情緒療癒之效。由於大學生具備相當程度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其可自行尋找適合個人的閱讀素材,藉由與閱讀素材內容互動,獲得問題的解決之道,藉收紓解情緒、提升心理健康之效。



  其中,繪本(picture book)乃是大學生可選用的閱讀素材之一。繪本,又稱為圖畫書,乃是由豐富的圖畫意象,搭配簡易的文字而成,亦有部分作品是以無文字之方式呈現。近年來,電視與電腦等影像科技產品普及,使多數人逐漸偏好閱讀圖像訊息,「圖像時代」正式來臨;尤其,愈來愈多青少年亦開始喜歡閱讀繪本,圖文兼具的繪本之讀者群便不再僅侷限於兒童,而成為當代讀者極佳的情緒療癒素材。



  相關研究即顯示,優良的繪本由於畫面優美且情節輕鬆有趣,因此亦為大學生所廣泛接受。2010年,一篇標題為〈遠東科大圖書館增設親子閱讀區 大學生爭看兒童繪本〉的媒體報導指出,遠東科技大學圖書館的繪本閱讀區相當受該校大學生歡迎;且大學生並不認為繪本圖書的內容過於簡化或流於膚淺,相反地,繪本故事實蘊涵深遠的寓意,可抒發情緒並激發個人的想像力。



  然而,面對浩瀚的書海,欲尋找適合個人之情緒療癒繪本並非易事,且現今可供參考的繪本書目仍寥寥可數。爰此,筆者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網路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與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進行實證研究。筆者首先綜整相關文獻,歸納出大學生常見的六種情緒困擾問題,包括自我認同、生命成長與生涯發展、負面情緒調適、人際關係、愛情關係、失落與死亡等,繼而再於相關網路平臺與紙本書目中,篩選對大學生具情緒療癒效用之繪本,初步計得53本素材。其後,筆者針對30位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訪談,探討受訪者閱讀此等繪本所獲致的情緒療癒效用為何。最終,筆者根據研究結果,撰寫成本書。



  本書乃是大陸、香港、澳門及臺灣兩岸四地,第一本針對大學生情緒療癒之繪本解題書目,筆者將之命名為《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期望藉由此書,協助大學生了解繪本的療癒性功能,從而使其在遭遇情緒困擾問題時,能自行挑選適合自身需求之繪本素材。如此,大學生可透過自助閱讀的方式,達到舒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親友、大學教師、心理諮商與輔導等相關人員,亦可運用本解題書目所臚列之情緒療癒繪本,作為輔助性的工具,對遭遇情緒困擾問題之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再者,筆者亦希冀藉由本書,能引起大學圖書館關注大學生潛在的療癒閱讀需求,進而更加重視情緒療癒素材館藏資源的蒐集與建置工作,以提供大學生一個兼顧個人隱私與情緒療癒的便利管道。如此,大學圖書館不僅可發揮館藏資源的知識性功能,亦可迎合當代社會「情緒療癒」與「心理健康促進」的潮流,並進一步發揮圖書館館藏資源之療癒性功能,藉此協助大學生維持與促進個人之心理健康,從而得以善盡大學圖書館的社會責任。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新書推薦-「進階遊戲治療」書評

 

新書推薦-「進階遊戲治療」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進階的遊戲治療實務理論與技巧,第一章到第三章先說明遊戲治療的緣起、歷史、原理、與兒童工作的原則;第四章闡述遊戲治療有效與否的重要媒介;第五章介紹遊戲室與遊戲治療的基本技術;第六章針對設限技術進行探究,第七章與第八章說明遊戲主題與遊戲行為等歷程評估,以及結案;第九章至第十三章深入探討遊戲治療實務工作中的種種議題;第十四章討論遊戲治療師成長的督導議題;最後則從實徵研究角度,彙整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實徵研究。作者面面俱到地分享遊戲治療中常見的議題,故這本書內容非常適合各個對於遊戲治療感興趣的夥伴:初學者當可從書中獲得對於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基本認識;進階者可從書中獲得許多實務層面的應用資訊;最後,資深的遊戲治療師可以從書中反思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哲學觀與個人實務工作的連結,以及遊戲治療師個人的工作方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Dee C. Ray博士




  美國專業諮商師/督導執照(LPC-S)

  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NCC)

  美國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RPT-S)



  Dee C. Ray博士是北德州州立大學諮商課程的副教授,以及兒童與家庭資源中心的主任。Ray博士在遊戲治療領域已發表超過40篇的論文、專論與書籍,也有超過15篇同儕審查的研究發表,具體地檢視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成效。Ray博士是《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手冊》(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Treatment Manual)一書的作者、《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研究: 以證據為基礎的有效實務》(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Research: The Evidence Base for Effective Practice)一書的共同作者,以及《遊戲治療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IJPT)的前任主編。她目前擔任IJPT的編輯委員與遊戲治療學會的研究委員。2008年她獲頒遊戲治療學會的傑出研究獎、2006年獲頒德州諮商學會的傑出研究獎;2006 年因為在遊戲治療領域傑出的服務與貢獻,而從德州遊戲治療學會獲頒Nancy Guillory獎。



校閱者簡介



沈玉培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Commerce分校諮商研究所哲學博士



  主要經歷: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第五屆理事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與社區諮商中心主任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遊戲治療、沙箱治療、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職教育、督導



施玉麗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兼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



  主要經歷:

  國際沙遊治療學會(ISST)會員

  國立嘉義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第二屆理事

  嘉義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第一屆與第二、四屆理事、第三屆監事



  研究領域:遊戲治療、沙遊治療、親子遊戲治療、沙盤督導、親職教育



譯者簡介



許智傑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候選人



  學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經歷: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與社區諮商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國立嘉義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嘉義市學生輔導與諮商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嘉義縣學生輔導與諮商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南投縣學生輔導與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謝政廷



  現職:

  新北市板橋區文聖國小專任輔導教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候選人



  學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經歷:

  嘉義縣學生輔導與諮商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嘉義市學生輔導與諮商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南投縣學生輔導與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彰化縣學生輔導與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國立嘉義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明道大學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目錄




前言

自序

致謝

校閱序

翻譯序

校閱者簡介

譯者簡介



Chapter 1  遊戲的歷史、原理與目的

遊戲的歷史

遊戲的特性與種類

遊戲的發展

Vygotsky與遊戲的三種功能

遊戲治療的崛起和發展

結論與遊戲治療的涵義



Chapter 2  兒童發展的入門手冊

發展模式的誤解

發展模式的歷史與架構

發展模式應用在遊戲治療

大腦的發展

實務上的意涵



Chapter 3  與兒童工作的哲學

伊莉莎白

喬治

改變的必要與充分條件

指引CCPT的個人中心哲學之摘要

其他理論取向的遊戲治療



Chapter 4  遊戲治療師個人、知識與技術

治療師的條件

知識與技術

增進條件、知識和技術的經驗



Chapter 5  遊戲治療的基礎

遊戲室

遊戲媒材

非口語技巧:一個同在的方法

口語技巧



Chapter 6  設限

有意圖的設限

設限的時機

設限

下一步:給選擇

終極設限

當所有事情都不對勁

關於設限的最後一句話



Chapter 7  遊戲治療的主題

主題的定義

如何確認主題

在遊戲治療中確認主題的原理

關於主題工作的注意事項

行為與主題

結論



Chapter 8  進展與結案

遊戲治療的歷程與階段

進展的測量

結案



Chapter 9  家長諮詢

與家長建立成功治療性關係之態度

諮詢歷程



Chapter 10  遊戲室內外的攻擊

攻擊行為與遊戲的發展

攻擊的調解

與攻擊性兒童的家長工作

攻擊與遊戲治療的研究

結論



Chapter 11  團體遊戲治療

團體遊戲治療的益處

團體的選擇

團體的組成

團體遊戲治療歷程

團體案例

團體遊戲治療相關的特殊議題

結論



Chapter 12  學校中的遊戲治療

學校對遊戲治療的定義

學校中的遊戲治療原理

與學校行政人員工作

與老師工作

與家長工作

空間與遊戲媒材

在學校環境中安排遊戲治療介入

治療性的條件

記錄與教育計畫

結論



Chapter 13  社區機構與私人診所中的遊戲治療

環境

行銷遊戲治療實務

行政業務

計畫的評估



Chapter 14  遊戲治療督導

督導者的資格

督導是種合作關係

督導的歷程

CCPT督導的發展性歷程

督導的其他議題

結論



Chapter 15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實徵性研究



附錄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治療手冊






 




校閱序



  遊戲治療在台灣的助人工作訓練之中,為一門不可或缺的專業。因此,在助人相關科系中,遊戲治療可說是一門必修的選修課。特別是與兒童族群工作時,遊戲治療的重要性更是眾所周知。



  我們在大專院校開設遊戲治療課程已經有超過十年的光景。在這十年訓練大學生與研究生學習遊戲治療的過程中,深感目前的遊戲治療教材雖然很多、也都是遊戲治療領域的經典之作,然而,卻總是覺得似乎沒有一本書是以兒童中心遊戲治療觀點為主,統整所有遊戲治療常見的重要議題。而Dee Ray博士於2011年出版的《進階遊戲治療》一書,便滿足了我們的教學需求。



  Dee Ray博士在本書中的內容,詳盡地涵蓋遊戲治療的「理論」、「實務」、「督導」與「研究」四個部分。在「理論」方面,從遊戲治療的歷史(第一章)、兒童的發展(第二章)、兒童中心理論的工作哲學與治療基礎(第三、四、五章),幫助讀者對於遊戲治療的歷史脈絡與兒童中心的理論架構有清楚的理解,進而從理論延伸到實務工作之中;在「實務」方面,逐步說明設限的應用與重要性(第六章),從遊戲主題的掌握(第七章)到評估進展與結案(第八章),以及如何在歷程中與家長進行諮詢(第九章),書中不僅有概念的說明,更有具體的表格與測驗能夠加以運用。此外,也針對遊戲治療中常見的攻擊議題(第十章),提出正向觀點與因應,並從個別遊戲治療延伸至團體遊戲治療的討論(第十一章)。最後,也描述遊戲治療在學校與社區中的應用(第十二、十三章),讓遊戲治療得以在不同的場域中發揮其助益。在「督導」方面,從督導者的個人特質、督導關係、以及發展歷程等面向,討論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督導議題(第十四章);在「研究」方面,摘要統整出遊戲治療歷年來的實徵性研究(第十五章),透過相關研究的介紹與架構的提供,為未來的研究者奠定良好的研究方向與基礎。最後,附錄的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治療手冊,提供許多進行遊戲治療的相關記錄表格,對於實務工作者而言可說是相當寶貴且實用。



  有鑑於Dee Ray博士所撰寫的《進階遊戲治療》一書能夠以兒童中心遊戲治療觀點為基礎,探討所有遊戲治療常見的重要議題,因此,在教授遊戲治療的課程時,特別是研究所的課程,我們經常將此書列為必讀的參考教材。也因為本書的內容是如此的精彩、重要、涵蓋了幾乎所有從事遊戲治療實務工作常見的議題,我們便決定投入這本書的翻譯工作之中。然而,在大專院校的教學、研究與服務工作繁重,要逐字逐句地翻譯這本書,對我們來說是相當吃力的一件事,也可能翻譯完這本書又是另一個十年了。也因此,我們便邀請了我們工作團隊中很重要的兩位夥伴──許智傑與謝政廷兩位博士候選人,一起投入本書的翻譯工作。智傑與政廷是我們的得意門生,多年來從事遊戲治療的學習與實務工作,也曾經翻譯過很多本原文書,考量到智傑與政廷無論在理論、實務、研究、或是翻譯工作上都經驗豐富,自然是我們挑選合作翻譯本書的唯二人選。



  雖然我們四人都很努力促使這本書的出版,然而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卻也遇到了不少的瓶頸。從出版社的接洽到校閱的過程,均面臨一些困難。出版的過程中,非常感謝洪葉文化的夥伴協助,雖然從簽約、排版、出版的歷程,均遇到了一些不同的挑戰,使得本書的出版不斷延期。然而,幸好有洪葉文化夥伴的鼎力相助,使得本書得以盡早問世。此外,也要藉由序言感謝所有曾經教授過我們遊戲治療的高淑貞老師、何長珠老師、與Dr. Stephen A. Armstrong;讓我們教授過遊戲治療的學生;以及接受我們進行遊戲治療的個案與家長,因為有您們,讓我們得以走向遊戲治療專業,您們均直接或間接地催化了本書的出版。



  最後,在此深深企盼,這本書得以為國內的遊戲治療訓練、以及從事遊戲治療實務工作的助人工作者,帶來更多新的視野與反思,造福更廣大的兒童與家長。




沈玉培、施玉麗

103年9月書於嘉義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