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佛教經典/解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佛教經典/解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新書推薦-「圖解大藏經」書評

 

新書推薦-「圖解大藏經」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認識佛教的百科全書----大藏經



  《大藏經》是佛教典籍的匯編,又稱「藏經」、「三藏經」或「一切經」。它包括經藏、律藏、論藏三藏的內容。此外,還包括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一部《大藏經》包含幾千部經,可謂浩如煙海,就像是一座藏滿佛經典籍的圖書館。《大藏經》歷來頗受佛教高僧大德和僧徒們關注。它不僅是僧徒學習和研究佛法的教材,還作為佛法的代表被無數信徒頂禮膜拜,也是文化研究者的必讀必藏之書。



  本書在佛教三藏為數上千的典籍中精選近二十部最有代表性的經典詳盡解讀,盡所能還原《大藏經》的完整樣貌,希望能將浩瀚玄奧的佛理與智慧無障礙地傳給每位讀者。



  ˙《大藏經》是如何集結而成的?

  ˙為何在佛教典籍中地位如此崇高?

  ˙《大藏經》匯集了哪些佛教經典?



本書特色



  遇見與你最有緣分的佛經,一本通曉佛教精深奧妙的智慧

  讀懂最完整的佛教經典總集



  《大藏經》----受到頂禮膜拜的聖典



  ˙精粹選題:

  在上千部佛教經典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二十部,包含《阿含經》、《心經》、《金剛經》、《法華經》等,做深入解析,讓讀者能夠輕鬆得到佛經典集中的人生智慧。



  ˙影響深遠:

  佛祖涅槃後,經歷多次的集結討論而成的《大藏經》,在佛教流傳入中國後,經過多位佛經翻譯大師的譯著,使得佛教傳布更加容易,讓佛經智慧更能深入人心。



  ˙圖文、表格解說:

  兩百幅精美手繪插圖、一百多張濃縮精華示意圖和表格,與文章相輔相成,讓閱讀更加輕鬆,不再枯燥乏味。



 

目錄




滿文大藏經》中的佛教尊像

《大藏經》結集圖

編者序:游走在《大藏經》的慧海佛光中

本書內容導航



第壹章 如何讀懂佛經?佛經入門必讀

1.什麼是佛經:佛陀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

2.如何判斷佛經:四依法和三法印

3.佛經的基本結構:經題、譯者、經文

4.經題透露的資訊:人、法、喻

5.屬於哪一類:經題透露的其他資訊

6.冗長的頭銜:佛經的翻譯者

7.佛經怎樣譯成:佛經的翻譯過程

8.劃分經文內容的三部分:三分科經

9.佛經的序言:序分

10.用故事來說法:正宗分

11.弟子怎樣執行:流通分

12.靈活多變的文體:長行、偈頌和密咒

13.一部經文的骨架:佛經的科判



第貳章 什麼是《大藏經》?《大藏經》概說

1.「一切經」:《大藏經》的經名釋義及經文來源

2.浩如煙海:《大藏經》三大語言系統

3.記載佛陀教法的經典:經藏

4.僧侶日常生活的準則:律藏

5.後世弟子對經、律的闡釋:論藏

6.三藏的結集:印度佛教史上四次著名的結集大會

7. 任何經典都能入藏嗎:判斷《大藏經》的標準

8.一個基本的概念: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9.佛教的傳播: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

10.原汁原味的經典:巴厘文《大藏經》

11.《大藏經》在東方的傳譯:漢文與藏文《大藏經》



第叁章 漢地的翻譯系統:漢文《大藏經》

1.從印度到中國:漢文《大藏經》的來源

2.幾經刻印:漢文《大藏經》的主要版本

3.中國第一部官刻《大藏經》:《開寶藏》

4.流傳最廣的《大藏經》:《大正藏》

5.二十六個部類:《大正藏》的結構分類

6.《大正藏》概觀:二十六個部類內容提要

7.《大正藏》各部經目細說:經藏與律藏

8.《大正藏》各部經目細說:論藏與其他

9.怎樣查閱《大正藏》:《大正藏》的目錄、內文和校勘

10. 迄今收錄佛經最多的《大藏經》:《中華大藏經》

11. 什麼是《契丹藏》、《龍藏》……其他重要的《大藏經》版本

12.《大藏經》如何衍生佛教派系:漢傳佛教的宗派



第肆章 西藏的翻譯系統:藏文《大藏經》

1.譯自梵文和漢文:藏文《大藏經》形成的淵源

2.《甘珠爾》和《丹珠爾》:藏文《大藏經》的內容結構

3.寫本與刻本:藏文《大藏經》的版本流傳

4.收錄佛陀教法和戒律:《甘珠爾》

5.收錄後世祖師的論著:《丹珠爾》

6.最古老的藏文《大藏經》:《丹噶目錄》

7.「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藏文《大藏經》的翻譯者

8. 它們在這裡誕生:藏區三大印經院

9.其他流傳形式(1):瑪尼石刻《大藏經》

10.其他流傳形式(2):貝葉經《大藏經》



第伍章 佛陀教法的彙集:經藏

一 阿含部

1.阿含部的重要經典:《阿含經》的誕生

2.《阿含經》的結集者:大迦葉和阿難

3.《阿含經》的緣起觀:四諦與十二因緣

4.《阿含經》對生命的認識:五蘊、十二處與十八界

5.《阿含經》中的解脫道:三十七道品與八正道

6.《阿含經》的輪回觀:因果業報與六道輪回

7.阿含部另一重要經典:《大念處經》

8.通往解脫的單一道路:四念處

9.對治四種錯誤認識:四念處的修法

二 般若部

1.最短的大乘般若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心經》的來源:出自《大般若經》

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的含義

4.《心經》般若思想的核心要義:空

5.《心經》的修學次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6.最高的大乘般若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7.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題的含義

8.《金剛經》的主旨: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9.修行與圓滿:《金剛經》中的人生觀

10.佛眼中的紅塵:《金剛經》與世俗世界

三 法華部

1.法華部的重要經典:《妙法蓮華經》

2.大乘妙法蓮華經:經題釋義

3.三周說法:《法華經》的總體結構

4.前定的因緣與果報:《法華經》中的授記觀

5.法身常住:《法華經》中的佛身論

6.提婆達多與龍女的故事:《法華經》的成佛觀

7.堅固信心,施行六度:《法華經》中的修行法

8.用譬喻闡明佛理:法華七喻

四 華嚴部

1.華嚴部的重要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

2.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釋義

3.從龍宮中取出的瑰寶:《華嚴經》的來歷

4.七處九會三十九品:《華嚴經》的結構

5.佛教對世界的認識:華藏世界

6.第一級修行階梯:出離心

7.第二級修行階梯:菩薩行

8.第三級修行階梯:空性見

9.訪師證道的鮮活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五 寶積部

1.來世最完美的歸宿:淨土三經

2.人人嚮往的西天淨土:極樂世界

3.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

4.極樂世界的建構: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5.往生極樂世界的必需條件:修持五力

六 涅槃部

1.涅槃部的重要經典:《大般涅槃經》

2.大般涅槃經:經題的含義

3.《大般涅槃經》的結構內容:佛身不滅

4《大般涅槃經》的核心義理:眾生皆有佛性

七 經集部

1.在家居士的修行指南:《維摩詰經》

2.身處凡塵而不沾染:維摩詰其人

3.與文殊的智慧辯論:說法的緣起

4.《維摩詰經》的核心義理:不二法門

5.禪宗所依的重要經典:《入楞伽經》

6. 佛陀所說深秘妙義的經典:《解深密經》

八 密教部

1.密宗兩大根本經典:《大日經》與《金剛頂經》

2.密宗的最高本尊:大日如來

3.密宗的兩大根本部:金剛頂部與胎藏部

4.《金剛頂經》的內容:五方佛與五智

5.佛法的實修指南:《楞嚴經》

6.佛為阿難說法:《楞嚴經》的緣起

7.經題釋義:體現全書精華的20個字

8.真經還是偽經:《楞嚴經》的真偽之爭

9.六塵、六根、六識、七大:25種圓通包羅所有修持法門

10.輪回升墮的原因:七趣因果

11.修行證果的魔障:五陰魔相



第陸章 後世對佛理的闡釋:論藏

1.闡釋中觀派學說的代表作:《中論》

2.《中論》的作者:龍樹    

3.揭示中道實相的真諦:龍樹提出的「八不」命題

4.對《般若經》的闡釋:《現觀莊嚴論》

5.《現觀莊嚴論》的作者:彌勒菩薩

6.闡釋瑜伽修行的次第:《瑜伽師地論》

7.闡明菩提道的修行次第:《菩提道次第廣論》

8.三種人的修行道路:三士道

附錄:《大藏經》中的譬喻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新書推薦-「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書評

 

新書推薦-「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身處滾滾紅塵、渴盼順流至海,

你得學會調適你的心,讓「欲」合理、有分寸──



  敏銳地覺察自身、環境、人事的互動變化因緣,

  在每一念、每一個當下,反省、節制、修訂、選擇……

  事業、家庭、修道、理想無不在此「覺知」當中!

  

  儘管字數不多,它教導的卻是最直捷的道路!

  它是──《佛說四十二章經》



  從「欲」入手,把「我」看破放下,心哪還會不安呢?



  欲壑難填──人對權力、美色、金錢的追求,每個時代都是很一致的。佛法的修行是要將智慧融入生活當中,而「欲」就是影響我們判斷力、蒙蔽心智的重要因素。其實,「欲」不是好壞問題,牽涉更多的,是人情與人性。



  《佛說四十二章經》短短42則語錄,就有18則是關於「欲」的對治,與「欲」相關的「愛」、「情」也輪番出現,是修行的重要入手處。經文中所談「斷欲去愛」、「道人見欲,必當遠之」、「當捨愛欲」,要斷除欲望、要遠離誘惑,甚至還要「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不跟異性說話往來——這對古今社會來說都不算容易吧。難道佛教要大眾過起與世隔絕、茅棚深山的生活?



  作者長年從事佛陀教育的推廣,有許多處理與回應人們修行、生活問題的經驗。她主張,宗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生活型態。佛法要有益於人,首要有不急求證果解脫,不急往淨土極樂;應先具備正確的知見,在紛擾的紅塵中,安定自己的心、增長智慧與慈悲,善待一切因緣。



  東漢傳入中土,宋代以後成為禪門人手一冊的日用經典

  經文簡要,融通佛教精義,實踐者能得佛法修行概要!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典,傳入時間在東漢明帝時期。其體裁從形式上看來,像是佛陀在同一時間內所講的,其實是由後人從佛經裡一段一段、一則一則摘錄蒐集而成。



  全經共42章,文體簡潔不冗長。內容包括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涵蓋佛法的大綱。特色是強調實踐,經文精簡扼要,掌握了佛教最主要的內容。



  《佛說四十二章經》經題7字,便含蘊了這樣的意義:以42段佛陀講述的經文,總攝佛法大義。若能通曉此經,並且照著去實踐,也能得佛法修行的概要,是佛教重要的教典之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釋悟因




  悟因長老尼,現任香光尼僧團方丈、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



  法師早年出家,受學於白聖長老、明宗法師、天乙法師。秉持佛門女眾可以有更大的發揮與奉獻潛能的信念,於西元1980年創辦香光尼眾佛學院,並接引尼僧共住、共修、共學。1985年尼僧大眾共識成熟,乃標舉香光尼僧團,與僧伽大眾共同推動佛教的社會教化工作。至今弟子與學生皆稟承法師「讓佛教回到教育崗位」的理念住持、弘化一方。



  法師屢次受邀至三壇大戒會場講戒,1996年受「西方尼僧戒律生活營」之請,於印度菩提伽耶為來自英、美等17國的八十餘位尼眾講比丘尼戒,並鼓勵藏系與南傳的西方尼眾建立「比丘尼僧團」。



  法師對比丘尼戒律的研究理論和實務兼備,更深具僧團運作的實際應用經驗,是以登門請益的比丘尼不絕於途,常常鼓勵尼眾要獨立、好學,開創屬於比丘尼的天空。



  著有《點石集》《掬水集》《以是因緣》《CHOOSING SIMPLICITY: A Commentary on the Bhikshuni Pratimoksha》。更多資訊請見香光資訊網:www.gaya.org.tw。






 

目錄




序‧人生指引

前言‧傳入漢地的第一部佛經

序分‧不要自己困擾自己

第1章‧出家證果:真正的出家

第2章‧斷欲絕求:欲望,都不要嗎?

第3章‧割愛去貪:愛與欲使人愚昧

第4章.善惡並明: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第5章‧轉重令輕:轉心轉念最重要

第6章‧忍惡無瞋:到這裡就停止吧!

第7章‧惡還本身:不收別人的辱罵之禮

第8章‧塵唾自污:自作自受

第9章‧返本會道:如何求道?

第10章‧喜施獲福:愈給,得愈多

第11章‧施飯轉勝:心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

第12章‧舉難勸修:人生的二十種考驗

第13章‧問道宿命:重點在清淨自心

第14章‧請問善大:什麼最善?什麼最大?

第15章‧請問力明:忍最得力,心淨最明

第16章‧捨愛得道:愛的提昇

第17章‧明來暗謝:光明來了,黑暗就不見了

第18章‧念等本空:真正的自由

第19章‧假真並觀:世間的真實

第20章‧推我本空:青山不礙白雲飛

第21章‧名聲喪本:名聲的背後

第22章‧財色招苦:財色如刀上蜜

第23章‧妻子甚獄:給相愛的對方一點空間

第24章‧色欲障道:色欲要自我管理

第25章‧欲火燒身:不當的色欲會傷害自己

第26章‧天魔嬈佛:何來「女神」?

第27章‧無著得道:通過障礙的心法

第28章‧意馬莫縱:不要相信自己

第29章‧正觀敵色:你是我的姐妹

第30章‧欲火遠離:剛開始就要注意

第31章‧心寂欲除:不受欲望的驅使

第32章‧我空怖滅:一直在變的「我」

第33章‧智明破魔:勇敢面對自己

第34章‧處中得道:過與不及都不好

第35章‧垢淨明存:也要鍛煉

第36章‧輾轉獲勝:人生最難得的是……

第37章‧念戒近道:走在佛道上

第38章‧生即有滅:人命在呼吸間

第39章‧教誨無差:法無高下

第40章‧行道在心:呷菜不懂理,像牛啃草皮

第41章‧直心出欲:覺察、抽離、不陷溺

第42章‧達世知幻:通達世間的真假

流通分‧精進,不要停止










 




人生指引 ◎釋悟因



  本書是整理民國一〇一年,我在台北印儀學苑的講座內容。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先講《金剛經》、《華嚴經》這類大眾熟悉的經典,卻先選擇了《佛說四十二章經》這第一部被翻譯成漢文的經典?正因為是第一部被翻譯的經典,而且是本語錄,這就形成一個很有趣的探問——當僧人來到沒有佛法的區域,為什麼選擇了佛陀這四十二則教示?因此,閱讀《佛說四十二章經》時,不能不將這樣的探問,作為貫穿這部經的一條線路,進入認識《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特出之處。



  《佛說四十二章經》短短四十二則語錄,就有十八則是關於「欲」的對治。其中「欲」字共出現廿二次,與「欲」相關的,「愛」字出現十四次,「情」字有四次。本經怎麼談「欲」的呢?如「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看來「愛欲」對修道或生活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該怎麼處理呢?經裡談到要「斷欲去愛」、「道人見欲,必當遠之」、「當捨愛欲」,要斷除欲望、要遠離誘惑,甚至還要「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不跟異性說話往來——這樣的作法不說現代社會,在禮法甚嚴的古代,男女之大防,應該也不容易。難道佛教要大眾過起與世隔絕、茅棚深山的生活?



  不是這樣的,你必須再更細膩閱讀,探究「欲」從何發起?「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欲」是從心而起,在面對不同種類、程度的「欲」,「心」的狀態,應該如何?本經以琴聲為例,琴弦調得太緊太鬆都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調適說的是什麼?就是「中道」的練習。



  「中道」不是一加一除以二,也不是絕對的好或壞,這過程就像「猶木在水,尋流而行」——命運裡有許多誘惑、困惑,所謂「人生實難,大道多歧」,挑戰與意外更是常態。在滾滾紅塵中,要能順流至海——必須學會「調適」心,讓「欲」合理、有分寸。修行的關鍵點,就在心的覺知。覺知,更具體的說法是,敏銳地覺察自身、環境、人事的互動變化因緣,在每一念、每一個當下,反省、節制、修訂、選擇——修道如此,發展事業、經營家庭,乃至個人理想的實踐,都是在覺知中,才能逐漸完成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意義。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人對權力、美色、金錢的追求,每個時代都是很一致的。「欲」不是好壞問題,牽涉更多的,是人情與人性。因此,本經談「欲」,是有很深刻的寓意。而這或能解釋了為何《佛說四十二章經》是第一部傳入漢地的經典。因此,我從「欲」字這條線路,指出《佛說四十二章經》所具備的前瞻性、現實性、參考性,是值得社會裡各階層、行業、身分的人詳細研讀、體會、實踐。而讀完本書,你還可以再用功、精進,讓自己從這四十二則的格言中再增上,誠如本書的期待,「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新書推薦-「楞嚴貫心」書評

 

新書推薦-「楞嚴貫心」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楞嚴經》──唐代傳入中國,明清後獲高度推崇,

  是時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真心本來就是存在的,真心也時時刻刻都在作用。

  只是我們不知道:起作用者原是「真心」,但都被「妄識」所扭曲了……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慧可禪師雖修行了很久,但心還是不能安。達摩祖師說:很簡單啊,你把心拿來,我就替你安。慧可禪師思忖良久,對曰:「覓心了不可得。」這「良久」是什麼意思?慧可禪師想了又想,本來很多人都認為很簡單,因每個人都自認為有心。但真問到你:心在哪裡時,就張口結舌,答不出心在哪裡?因為,既眼耳鼻舌身都不是,受想行識也不是……想來想去,竟沒有一個是的。所以最後只能說:覓心了不可得。找了老半天,卻找不到我的心啊。



  慧可禪師修行了老半天,最後遇到達摩祖師時,還說我心未安。



  ◆真心是性,而非相。建立「正知見」才可能開悟!



  就《楞嚴經》的宗旨來看,見到真心後,在修行的過程中,才算找到真正的方向跟門路。在未見真心前,雖很認真修行,卻起起落落,有的時候比較清楚;有的時候又渺渺茫茫。所以在修行上,總不能落實。



  「未有正知見做基礎,一個人單憑參一個話頭就能開悟的話,那滿街都是禪師了。所以,如果不能先以正知見來消除邪知邪見,就算你打坐、修定、參禪,都不可能開悟。」果煜法師透過講《楞嚴經》,作出這樣提醒。



  ◆佛教各派必讀經典!今果煜法師以白話講述的精要版本



  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楞嚴經》,唐代後才傳入中國。隋朝的智者大師很早就聽說有這部經典,也確認它的義理非常崇高、深妙,但是這部經典卻一直沒能傳到中國。那是因為當時印度把這部經典當作國寶,禁止外傳。直到後來有人發心、偷渡成功,才於唐代傳入中國。明清後更被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經文中反覆辯證「真心」究竟為何?又在何處?雖然因篇幅廣大而常被學習者延後研讀的時間,但事實上,其「明辨真心」、「建立正知見」的宗旨,學習者如能越早嫻熟、便越早受惠。



  果煜法師早年研讀《楞嚴經》時也曾輾轉難明,講經時融入許多個人的修正經驗。本書中,果煜法師透過最白話易懂、最貼近現代人心的用語,佐以妙語如珠的生動比喻講述經文,是讀者一探此重要典籍之智慧、奧祕不容錯過的版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果煜法師




  果煜法師自小生長在單純、素樸的農村社會,隨著年歲的增長,一股探究宇宙真相的熱忱,驅使他不斷深入百家爭鳴的領域中,於是從傳統的「老莊哲學」,到「新潮文庫」,都曾在他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尤其大學時代,更循此加入台大晨曦學社,正式其探討佛法的生命歷程。



  途中雖經服役與就職的轉折,但「深入佛法,自度度人」的願心,不但未有任何的冷卻褪色,反而更加的懇切鮮明。由是於民國七十三年,毅然決定出家修行的道路,選擇於農禪寺剃度,追隨聖嚴法師修學禪法。七十五年告假入山,作更上層樓的進修;七十八年住山期滿,才應時代需求,略作開示演講。



  由於果煜法師原就對「中觀」有深入的理會,又在禪修中有貼心的體驗,故其開示或為文,皆能百步穿楊、鞭辟入裡,見人所未曾見,言人所不能言,聞者莫不讚歎激賞,對禪修有更進一步的體會。



  法師至今已出版的文集有:《一葦過江》、《十住芳草》、《百步穿楊》、《千江水月》、《萬里雲天》、《天心明月》、《六妙門》等,以及書籍《禪林風雨》(2013年,橡樹林出版)。



  相關著作

  《禪林風雨》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 開題與證信序

何以這部經典是禪宗最重視的經典?因為它跟「明心見性」有蠻直接的關係。

「心是什麼?心在何處?」很多人於一生中,都不會去找心︱因為既然每個人都有心,就不需要再去找心。找心的人大部份也不知道心在何處?若不知道心在何處,就沒辦法安心。



第二章 - 發起序及七番破處之一

一般人不識真心,故心為境轉,心為境奴。佛陀侍者阿難被摩登伽女以咒術誘惑、攝入婬席即是一例。在這多元化的社會裡,有各式各樣的摩登伽女。

現在很多人參禪,都在參「什麼是無?」參這跟當事人不相干的問題,怎麼能夠開悟呢?還不如參「我是誰?」來得直接了當。可是要參「我是誰?」也不是那麼容易得力。參「我的摩登伽女是誰?」或許還快一些。



第三章 - 七番破處之二

破內/破外/破根裡/破竅穴間/破隨所合處/破中間/破不著,此七番破處。



第四章 - 十番顯見之一

一個人如果從「用」上去找心,既有見聞覺知的作用,那當然是因為有心。所以,有用處就一定有心。可是這並未找到真正的心,而只是找到心的影子而已!



第五章 - 十番顯見之二

顯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為常/顯見不失/顯見無還/顯見周遍/顯見無礙/顯見不分/見非自然、因緣/見離能所,此十番顯見。



第六章 - 別業同分妄見

眾生於見到萬物的當下,既內覺有能見者,也外現有所見相。以「能所對立」的思考模式,即是「影見俱眚」也。既能見者是病,也所見者非實。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眾生常認為:心是心,物是物,然後再以心去看物。如果已把心、物二元化了,這心即是妄心,所見即是妄相。



第七章 -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既如來藏是本來清淨的,那為什麼會從本來清淨中,而產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不只是諸有為相,而且常常變化遷移,循環反覆?



第八章 - 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就修行而言,進展方向並不會太複雜,方向只有二個而已:一是順流而下的生死門,一是逆流而上的還滅門。逆流而上者,即從見性而不著相;二是順流而下者,則著相而造業、生死。

故從學佛、聽經、聞法,以得到正知見之後,對於修行,應該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而能持續往這個方向邁進,就不會再迷失了。



第九章 - 修證圓通

菩薩修圓通之法:反息循空/純覺遺身/無上覺/無上道/無生忍/念佛心/聞思修/入流相。










 




推薦序    



  這《楞嚴貫心》乃是我於2010年到加拿大─溫哥華講《楞嚴經》之講記。因時間不多,故只擇要點講解而已!



  其實,關於《楞嚴經》我已出了一書,名為《楞嚴新粹》,內容即為講解《楞嚴》之大意。而重點唯在確認「如來密因」,即是「心性」也,且心以「能了別」為性。



  但很多人對於「心何以“能了別”為性?」還是理不清楚。只好再回經中,重講「十番顯見」的部分。因為「十番顯見」者,乃為「顯性」而已!



  於重講「十番顯見」時,又豁然覺悟:「默照禪」的源頭,當在「楞嚴」也。何以故?默者,即是不動的心性。照者,則為了別的作用。既從默起照,也於照歸默。



  但眾生都執相而不見性,故心為境轉,迷失本性;流浪六途,回不了家。如百丈懷海見野鴨的公案: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見一群野鴨飛過」這是「照」的用。「祖遂把師鼻扭」乃為提醒他「默」之本─野鴨飛過,但心性本是不動不搖者。師於言下有省,終能回頭見岸。



  由是而言,修默照者,亦能開悟。何以故?於照歸默,即能見性也。但一般修「默照」者,都非如此修法。



  如有謂:默照者,只管打坐也。然只管打坐是什麼意思?不用方法?不求證量嗎?既如此懶散,當不可能見性!



  亦有謂:默照者,離言語相、文字相、思議相。但離相,卻不等於見性。離世俗諦,云何見第一義諦?



  於是大家都公認:修默照者,不能見性開悟也。



  然若能如我所說「既從默起照,也於照歸默」,又云何不能見性開悟呢?否則,何以古來又皆謂「悟在楞嚴」呢?



  總之,從默起照,即是「大圓鏡智」;於照歸默,證得「楞嚴大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