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新書推薦-「說再見的23個練習新書推薦-「

 

新書推薦-「說再見的23個練習新書推薦-「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學會放下,好好說再見,

讓愛在分離的時刻,依然閃亮。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的心靈療傷好書】



  *生命的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學習付出與接受愛而無悔,才是通往幸福的必經途徑。----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學會說再見,人生更圓滿。----邱泰源(台大醫學院教授)



  *萬物有始有終,人生亦然,智慧面對生命的告別,生命會因此更加成熟。----胡志強、邵曉鈴(台中市市長、市長夫人)

  *因為愛的緣故,我們才更要練習好好說再見的功課。讓我們的分離依然如愛一樣的美麗,溫暖,與令人懷念。這是我推薦這一本書的原因,它告訴我們如何讓愛在分離時刻,依然閃亮。----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死亡,很悲傷;而悲傷也會帶來巨大的勇氣,生命因而能繼續向前。----張詩吟(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在不同的時空,與其他的河流,自然地相連,一起流向海口,最終隨著潮汐起落,融入大海。我們的一生,有相遇、有道別;這些喜怒哀樂 的相逢,在超越悲傷與寂寞後,才讓我們發現,原來這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周希誠(中山醫大副教授、中山附醫緩和病房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雖然死亡如太陽般令人難以凝視。然而,假若可以靜心感受,將能領略它對我們生命的意義。----邱世哲(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每一個臨終故事,都因他們各自的愛而感人,

  但是除了感動外,我們還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三一一大地震的災區裡,一具遺體的手臂上,有個看起來像是名字的傷痕。他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用盡最後的力氣刻下自己的名字?罹患血癌的孩子說:「如果還有來世,我想要再次成為爸爸、媽媽的孩子。」他短暫的人生真如大家所想的不幸嗎?



  目睹上千個「最後瞬間」,終於明白「平靜迎接死亡」的方法

  本書作者堀繪里香當過護理師、急救員,目前擔任醫病橋樑的醫療專員,她曾經目睹上千個「最後的瞬間」。三一一大地震後,繪里香前往災區支援,深感生命之無常。於是她決定寫出從經驗中得到的體悟,分享如何在活著的時候提早準備,面對無可避免的終點。



  和重要的人談論死亡,是一種愛的表現

  「如果我死了……」

  「不要講那種不吉利的話!」

  「死亡」一直都是難以啟齒的話題。許多人認為死亡與自己無關,或者不願意碰觸,因為對「即將消失」、「即將被遺忘」感到巨大的不安,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如果變成植物人怎麼辦?腦死要放棄維生治療嗎?同意器官捐贈嗎?想要什麼樣的葬禮?遺物如何處理?……正視這些問題,就是實現對家人的愛。



  關於死亡的話題,作者認為不該採取「逃避」的態度,如果總是逃避忌諱,當死亡真的靠近,將會使當事者、留在世上的家人與重要的人陷入巨大的混亂之中──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留在世上的家人、重要的人,談論死亡都是必須的。在本書,作者將教你如何「重新思考死亡」:



  ◎死亡是一件很負面、不吉利的事,所以應該要忌諱談論?

  正因為「死亡」的存在,人生的每個瞬間才能散發光芒。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家人與重要的人,平常就一定要明確表示──瀕臨死亡時,你想要怎麼做。



  ◎讓孩子提早接觸生死離別,很殘忍?

  讓孩子體認有一天終要告別,能讓他們了解生命的重要性,探視面臨死亡的人,與對方共享的「空間」與「時間」將使孩子健全地成長。



  ◎忘記已逝的家人,是一件非常不應該的事

  「沒有時時刻刻想著故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親愛的,你不需要自責,因為重要的故人永遠都在你的記憶深處。



  於是,我們需要「說再見的練習」

  令人措手不及的悲痛、哀傷都可以透過「說再見的練習」減輕失去所愛之人的衝擊;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練習」消除內心的恐懼。到了那個時候,你想用什麼樣的表情告別所愛之人?或者,面對痛徹心扉的失去,要如何活在沒有他的世界?



  23個忘卻悲傷的練習,療癒面對死亡時的孤獨感

  也許還是會害怕、也許依然會流淚、也許停止不了思念,但一定有超越悲傷與寂寞之外,更重要的事物在等著我們。透過23個練習,我們可以看見故人生命最後的結晶。珍惜過、努力過、得到了,然後輕輕放下不留遺憾。同樣的,我們也會期許自己的離開,能為留在世上的人做點什麼,不讓他們往後的人生沉浸在悲痛裡。



  ◎練習【拋開負面成見】

  請拋開死亡是「討厭的事、不能掛在嘴邊的事」這樣的負面刻的板印象,唯有具備「出生」與「死亡」,人生才叫做人生。相反的「死亡」其實是為了讓人生變得更充實而不可或缺的事。



  ◎練習【實現對家人的愛】

  為重要的人送別後,被留在世上的人要學著習慣「總是在身邊的人真的不在了」。這個轉換習慣的過程很痛苦,卻不得不練習。因為唯有走出悲傷,才能看見故人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美好,而他也會希望我們再度鼓起勇氣追尋幸福。迎接沒有遺憾的死亡,平常就要思考自己在那之前想要做些什麼,或者想要以什麼形式邁向最後的瞬間。 



  ◎練習【寫下臨終筆記】

  假如你迎接了死亡,要舉辦喪禮嗎?或者,你希望哪些物品和你一同入棺?「寫下」想要告訴家人的話與生前希望,並且每年回顧修改,死亡無法避免,有些事必須事先思考決定,這才是體貼家人的最後一份禮物。



  當你接受「放下」,學會勇敢說再見時,你就能……

  ‧擁有「再一次幸福的權利」

  ‧邁向人生終點時可以說出:「我的人生很美好」

  ‧從容易視而不見的事物中,發現微小的喜悅



  詩人泰戈爾說:「死屬於生命,就如生也屬於生命一樣;舉足是在走路,正如落足也是在走路。」



  請慢慢、慢慢地接受,死亡並不可怕,也不需要忌諱。

  這23個練習,

  將以最溫柔的方式,陪伴著你面對永別。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陳雅琳(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各界專業人士真情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邱世哲(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雖然死亡如太陽般令人難以凝視。然而,假若可以靜心感受,將能領略它對我們生命的意義。



  周希誠(中山醫大副教授、中山附醫緩和病房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在不同的時空,與其他的河流,自然地相連,一起流向海口,最終隨著潮汐起落,融入大海。

  我們的一生,有相遇、有道別;這些喜怒哀樂的相逢,在超越悲傷與寂寞後,才讓我們發現,原來這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邱泰源(台大醫學院教授)

  █學會說再見,人生更圓滿。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生命的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學習付出與接受愛而無悔,才是通往幸福的必經途徑。



  胡志強、邵曉鈴(台中市市長、市長夫人)

  █萬物有始有終,人生亦然,智慧面對生命的告別,生命會因此更加成熟。



  張詩吟(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

  █死亡,很悲傷;而悲傷也會帶來巨大的勇氣,生命因而能繼續向前。



  蔡世滋(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預防醫學中心主任)

  █珍惜當下,盡其在我,豁然面對,莊嚴人生。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因為愛的緣故,我們才更要練習好好說再見的功課。讓我們的分離依然如愛一樣的美麗,溫暖,與令人懷念。這是我推薦這一本書的原因,它告訴我們如何讓愛在分離時刻,依然閃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堀繪里香




  「日本醫療專員」(Medical Coordinator Japan)代表。護理師、急救員、醫療專員、立教第二舞臺大學兼任講師。「日本臨床死生學會」「腫瘤心理學學會」「東京生與死思考會」「日本醫學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



  在日本首都圈公立、大學、民營等各醫院(腦神經內科、外科、ICU、ER、精神科)擁有十數年護理師的工作經驗。之後,赴英留學,於大學專攻心理學。為了成為患者、家人與醫療工作者之間的「橋樑」,於二○○七年成立「日本醫療專員」。



  近年為傳達正確的醫療資訊與知識,在電視、電影、小說、舞臺劇等各種媒體擔任醫療顧問,主要的作品有日劇《最強名醫》(朝日電視台)、電影《談判尤物》、小說《偶然事件——惡女們的手術刀》(講談社)等。



譯者簡介



賴庭筠




  政大日文系畢業,現為日文系助教,熱愛翻譯、撰稿等文字工作。堅信「人生在世,開心才是正途」。


 

目錄




【前言】練習說再見,這是我最後愛你的方式



序章 凝視死亡,活在當下

從現在起,重新認識「死亡」,人生活得更踏實  

生病的家人說「我好想死」,是真心的嗎?  

人會直覺感應到,死神的腳步近了

死亡讓人更珍惜「當下」,對幸福變得敏感



第一章 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01 「生命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

02 反向思考「活著」,從終點望向現在

03 別逃避,把「死亡」納入日常話題

04 寫下「臨終筆記」,給親人最後的贈禮

05 思考「最重要的事」,能撫平對死亡的孤獨感  

06 死亡讓我們被迫放下,也看見無可取代的事物  

07 培養「感受的心」,一點點就會很幸福  

08 不要輕易放棄對「美」的追求  



第二章 一起走過幸福的最後一段路

09 故人不會被遺忘,他永遠活在你的記憶裡  

10 為將死之人完成願望,那是最開心的禮物  

11 每天做一點努力,可以不讓死亡提早到來

12 由自己定義「活著」,善待被留下來的人

13 不是一定要在家中過世,才算是幸福  

14 別再對臨終之人說「加油!」  

15 消除與他人的心結,永別時不留遺憾

16 讓孩子參與死亡,那是最寶貴的成長機會  

17 練習說出真心話,重視家人間的溝通  



第三章 寫給被留在世上的你

18 讓回憶成為止痛藥,追尋下一次幸福  

19 失去摯愛的時候,誰都不必扮演「精神支柱」  

20 陪伴家人度過悲傷,靜靜的就足夠  

21 面對克服悲傷的遺族,「沉默」是最好的陪伴

22 練習為死後準備,消除「生活的不安」

23 和寵物永別,如同失去重要的家人



【結語】勇敢告別,將回憶化為活下去的力量





 




推薦序

  

面對死亡,需要歸屬與陪伴 陳雅琳主播〔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所愛之人罹難後,他們活下去的方式

  

  三度走訪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海嘯重災區,除了震驚於海嘯掃過的一無所有、更感嘆於核災爆發後的「再也回不去」,但在海嘯與核災這種天災人禍下造成的生離死別,最是令人不忍卒睹……。

  

  我永遠記在陸前高田市,那位「再也不想看到大海的母親」,即使一輩子住在海邊城市,但當唯一要繼承六十年山茶花油家業的寶貝兒子淪為波臣後,她實在無力走出深沉的悲傷;她流著眼淚告訴我,她再也不想看到大海一眼,一眼都不願意,因為大海是殺死兒子的兇手,是個大惡魔!

  

  在另一個海邊城市大槌町,阿部寬先生那個榮獲田園設計大獎的家,不但已經毫無一點殘跡,相依為命的愛妻也失蹤,一年後再找到時只剩一小截身軀,而且還是漂流在外縣市幾百公里外的海上所撈到的。

  

  已經當阿公的他,人生伴侶驟逝,同樣歷經哭天搶地的悲傷,但這位大哥顯然正面迎戰死亡,他貸款買了新車,車號就故意挑「三一一」,真的是「老子跟你拼了」!

  

  而且,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他卻是第一個帶領弟兄跳起東北虎舞的人,不知振奮了多少災民重生的力量;更有guts的是,他反對這個城市為了阻絕海嘯就要築起十四點五米高的圍牆,他認為這樣海洋城市的風貌就蕩然無存了!

  

  ◎最後的念頭是想回到親人的身邊……

  

  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真的不一樣,但人類彼此的公平點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只是,天災太難以預測,也巨大得令人無法抵抗,幾乎大家都難以預做準備。

  

  因此,當我讀到身為醫護人員的本書作者繪里香,在重災區看見那個手臂刻著名字的遺體時,內心滿是震撼。我腦海浮出的畫面是:一位沉浮於海嘯惡浪中的人,絕望地,在做最後掙扎,但當自己很清楚死亡就在眼前了,最後的念頭,也許就是想回到親人的身邊吧!

  

  所以,他在身體刻上名字,好讓他人可以辨識,即使生命即走到盡頭了、即使身軀可能變成碎片了,但再怎麼樣,希望最後能回到親人的身邊。

  

  ◎童年記憶中唯一任性的要求──索討一份「陪伴」

  

  讀這本《說再見的二十三個練習》,不禁會反覆回溯自己的生命歷程。

  

  我七歲的時候,才三十九歲的父親就過世了,在那之前,他生了好久的病;印象中,他就是一個行動不便、半身不遂、經常在醫院裡的人;而我的母親只是個成衣加工廠的縫紉女工,要養一個生病的老公和四個嗷嗷待哺的小孩,還得到處租房子,實在辛苦。

  

  雖然,我因為家裡太窮,在那個未上學的童年時期就是睡在冷冰冰的地板、也沒有錢可以去唸幼稚園,但我沒有任何怨言,一個人被關在租屋處,每天等待三位哥哥放學,也等待母親下工。不過,時間久了,可能總會有感到孤獨的時刻吧?

  

  有一天,我死命拜託媽媽帶我去工廠,我知道這樣她可能會被老闆罵,但我那天實在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再拜託母親說:「只要一天就好,媽媽,讓我跟妳去工廠,我保證,絕對不會影響妳,我不跟妳講話,我會靜靜的坐在裁縫車旁邊,看著妳就好,就這麼一次,拜託……。」我記得,我是哭著講的。

  

  但媽媽也實在為難,她花了好多功夫勸我,還說要買「乖乖」給我,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零嘴可以吃,但這些外在東西我通通不想要,只希望有媽媽陪,一天就好。

  

  最後,媽媽拗不過我,終於帶我去了工廠,我不知道她如何跟老闆解釋,但我非常守承諾的,靜靜的坐在裁縫車旁邊,一句話都沒有說,就這樣帶著笑意、滿足的過了一天;而且,信守承諾的,再也沒有要求媽媽帶我去工廠,認命地繼續待在租屋處。

  

  ◎目賭父親驟逝,人生沒有什麼是永遠的

  

  後來,有一個半夜,父親喘得非常厲害,聲音好大,我被驚醒了,只見媽媽拿著萬金油一直幫他搓胸擦背,同時,要我大哥奔出去找醫生,後來,醫生來了,爸爸也過世了。

  

  眼前這一幕,我都縮在角落靜靜的觀看,我不知道「爸爸死了」是什麼意思,只見醫師一直搖頭抱歉,媽媽和哥哥們都在哭,而我,好像沒有眼淚,我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

  

  也許是從小就目睹生命的流失吧,我這一輩子都不強求任何事,對戀愛、對婚姻、對事業都如此,因為我總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是永遠的,但活在當下、好好地過日子、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有意義,卻是我一直的信條。

  

  所以,日本三一一大災難後,當我深赴重災區三遍、尤其是反覆進出核災區,我依然沒有什麼裝備,幾乎是只帶著一顆「憨膽」,很多人問我,怎麼不怕?

  

  我也不知道,我老是覺得,人都會死,可能剛好遇到墜機、海難、車禍、樓塌,一個瞬間,生命就消失了,但重點是,在這之前,我們可有好好的活著?尤其,認真去對待每個認真對待我們的人!

  

  ◎預先為重要的人,安排你離開後的「陪伴」

  

  死亡,本來就會來臨,每活一天,就愈接近死亡一天,不是嗎?

  

  保險公司要我先立下遺囑,每個階段都可以改,我說OK;朋友找我支持「放棄無效治療」,我也簽了。我想,對於死亡,我應該是可以豁達地看待;但我深知,歸屬與陪伴是很重要的,就像那位手臂刻著姓名的海嘯罹難者,也像我童年殷殷期待的不孤獨。

  

  那麼,請在有生之年,為生命中重要的人做好這些事,也讓自己對生老病死,有更正面的看待。讀完此書,更有所感!

  

作者序

  

練習說再見,這是我最後愛你的方式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那一天發生的事,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絕對無法忘懷──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對日本東北地區造成大海嘯的太平洋近海地震,芮氏規模高達九.○,是日本史上最大的地震。

  

  地震發生當時,我在東京的辦公室裡,為醫療雜誌撰寫連載的文章。隨著「咚──」一聲巨響而來的,是我至今從未體驗過的劇烈搖晃,我甚至無法判斷是縱向還是橫向晃動,只能蜷起身子。當數次劇烈搖晃終於平靜下來,我環顧整個辦公室,書架倒了、壁紙也破了。

  

  「真糟糕!」我感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災難。過沒多久,我就明白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各家電視台報導大海嘯的畫面,讓我看見東北地區超乎想像的災情,我問自己:「這下子,妳還覺得自己糟糕了嗎?」

  

  ◎一個用盡最後力氣,刻在手上的名字

  

  三一一大地震發生數週後,我為了支援災區醫療而前往日本東北。北方的春天來得比較晚,但終於可以看見萬里晴空。然而,只要將視線稍微放低一點,就會看到一台又一台不停運作的重型機械,以及塵土飛揚的瓦礫。由於這兩種景象的落差實在太大,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究竟身在何處。

  

  我前往因海嘯而天花板剝落的倉庫,那應該是其中一個遺體安置處。地上放著幾具遺體。如同新聞報導所言,當時安置遺體的棺木不夠,遺體僅能暫時收納在藍色或白色的塑膠袋中。其中一具遺體的手臂,吸引了我的目光。

  

  那具遺體的左下臂有道傷痕,看起來像是名字的一部分。雖然他的手臂還有其他傷痕,但那看起來像是刻意弄傷的「文字」,形狀與其他傷痕明顯不同。

  

  這個「文字」讓我感受到強烈的意志。

  

  當時他被捲進海嘯裡,就快要不能呼吸了。即使面臨各式各樣的恐懼與不安,他還是拼命求生。不過在威猛的大自然面前,他終究接受了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於是他利用最後一點時間,為自己留下可供辨別身分的蛛絲馬跡。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人在覺悟自己即將死亡時,會強烈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說得更深入一點,這就是我們恐懼死亡的原因。因為對「即將消失」、「即將被遺忘」感到巨大的不安,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我們無法得知他是用什麼工具,又是用什麼方式在手臂上刻出名字。然而那道傷痕卻讓人深切感受到「希望有人找到我」的強烈意志。

  

  ◎在終點來臨前,你該思考的事

  

  人,有可能因為捲入事故、災害等無法預期的情況,而突然失去生命;也有可能因為罹患癌症等疾病,以「剩下○個月」的形式邁向人生的終點。不過無論如何,在這世上開始的生命,一定會結束。有人對「死亡」感到絕望,而懷抱著不安與恐懼過世。然而,也有人平靜而充實地迎接死亡。兩者的差異為何?

  

  答案是在最後的瞬間來臨之前,能否讓其他人強烈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說,能否在明白一定會看見「終點」的情況下,充實地度過每一天。

  

  為了迎接沒有遺憾的死亡,平常就要思考自己在那之前想要做些什麼,或者想要以什麼樣的形式邁向最後的瞬間──這點非常重要。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看過許多「最後的瞬間」,那些經驗讓我明白了「說再見需要練習」,包括平常應該要思考哪些關於死亡的事,以及當事者與其家人應該要留意的事。撰寫這本書時,我特別安排讓這本書可以從序章開始讀,也可以從特別在意的篇章開始讀,而不會影響內容的完整性。

  

  希望這本書可以協助各位,平靜並幸福地迎接終究會來臨的「最後的瞬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