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推薦-傳媒與現代性

 

推薦-傳媒與現代性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本論文集內含複數的史,包含新聞史、傳播史、思想史、體育史、文化史、社會史等等。斷裂與綿延的軸線、切面分布在民國時期、日治臺灣以及戰後臺灣。空間上側重了北京、上海、台北。權力的來源包含政治、經濟、市場、消費、大眾、意識形態、軍事緊急狀態。除了官方之外,亦及公共領域、宣傳部門、編輯部、黨派、集體意識與道德教訓等制度化力量。除了社交名流、明星、報人、知識份子之外,本論文集更側重政治受難者、白色恐怖受害者、女性、農民工等被壓迫者的回歸。


 

目錄




作者簡介



解集——傳媒與現代性序言 / 蕭旭智 蔡博方 黃順興

名流消費與民國機制——以陸小曼、徐志摩與1920年代末上海小報為例 / 陳建華

報刊現代性與公民身份——以《申報》為例的反思 / 蔡博方

多元現代性——宣傳概念與不同政治想象 / 馬曉月

小型報與大眾化——上海《立報》版面與文體分析(1935-1937)/ 葉韋君

運動新聞的國族化 以北平《世界日報》的運動新聞為例,1933-1935 / 黃順星

1919年日臺電報大塞車與電報勞動 / 蕭旭智

宣傳與煽動——工農運動與「三字集」的臺灣話文文體實驗 / 陳淑容

一九三〇年代媒體再現的都會女性——從《命運難違》解讀彼時女性的日常生活與道德困境 / 王淑美

活在危險年代——白色恐怖情境下的新聞工作者群像(1949-1975)   / 陳百齡

戰爭與新聞——台灣的戰時新聞管制政策(1949-60) / 林果顯

戰後初期《臺灣新生報》的發展與挑戰 /   楊秀菁

徐復觀與《民主評論》(1949-1966)/ 邱家宜



 





 




序言



  簡介這本「傳媒與現代性論文集」實在很難。



  原本是「集」,就讓集成為一種鬆散的組合,等待個別讀者由於誤解,而在其中找到某種有機╱有趣的關聯方式,是編者們天真爛漫的期待。然而既然成為集,即使再偶然與反諷,也未必能避談團結、迴避如何交集、趕集、集合、集錦,抑或集權?在此狗尾續貂,若是提供一種解集的方式,再好也不過如同不同語言中一大串客套、頭語、接尾語、敬語。不過只是為了說「Hi!你好!歡迎!」



  論文共同特徵為史的向度,可惜此文之史未必彼文之史,文集內含複數的史,包括了新聞史、傳播史、思想史、體育史、文化史、社會史等等。論文目錄次序結合新聞史中時間、空間、政權、制度(化)與人物等約定俗成又直覺的安排。斷裂與綿延的軸線、切面分布在民國時期、日治台灣以及戰後台灣。空間上側重了北京、上海、台北。權力的來源包含政治、經濟、市場、消費、大眾、意識形態、軍事緊急狀態。制度(化)除了官方之外,亦及公共領域、宣傳部門、編輯部、黨派、集體意識與道德教訓。人物除了社交名流、明星、報人、知識份子之外,還有壓迫者的回歸,如政治受難者、白色恐怖受害者、女性、農民工。換個角度思考,本書作為新聞史研究論文集,除了研究支配與被壓迫文化的歷史之外,還有沒有尚未被發現或被排除的殘餘範疇或者正在萌發的新興文化?泛黃紙張、出土檔案、緊急狀態國家、口語文化、過時的電報勞動可以補充殘餘範疇。而新興文化?抱歉,沒有新新聞。五十年前的舊聞老矣,難道就不足以語新。



  或許這本論文集的意義除了集合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近幾年的研究發展之外,所謂的新意在於可以讓讀者繼續思考新聞史如何以多重組成的媒介史向度,繼續往前走。



  例如,許多研究者把「晚清民初」的中文政論報刊,視為華文語境中首度確立「報刊」媒介的關鍵時期。然而,陳建華的「大報不敢、不便、不屑登的文字」展現出「小報公共性」的意義,而「小型報」更靈活地經營出大眾化的閱讀群體;馬曉月認為「宣傳」不僅只是翻譯了propaganda,不同階段的正面/負面指涉有哪些?蔡博方爬疏「好公民」意象如何從「旁觀者」、「貢獻者」轉為「知識者」?黃順星回顧1930年代的北平,跑跑跳跳的運動新聞又如何成為國家榮辱與民族興衰的媒介事件?

關於日治、殖民、現代性、媒介、社會生活、傳播等等重要問題,近年的臺灣研究中走向文化史、社會史的潮流。傳播史研究對我們展現了一個繽紛多樣的一九三〇年代的女性樣貌,王淑美幫我們描繪摩登女孩代表著因應社會變遷而產生的新類別、新的都市風景、街頭速寫的樣板人物。陳淑容筆下低吟口語傳統的形式上的文字與聲音所寄託的勞動者群像與處境,如何透過話語實踐抵抗資本主義,以及蕭旭智透過請願、怠工、身體、心理等指出早期資訊技術中鑲嵌的身體與勞動如何不滿足。



  白色恐怖時期的新聞工作者,究竟是加害者或被害者?在責任歸屬上,又該如何判定區分?陳百齡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模糊與兩難。楊秀菁回到更早的二二八事件,對台灣新聞界造成人才的嚴重損失與斷層,而倖存的從業者,除了自我審查的精神壓力外,更必須面對新聞機構內部的政治與人事鬥爭。1950年後政府當局為因應兩次台海危機的戰爭狀況,所採行戰時新聞管制政策的起源、考量與影響,成為了國民黨在1950年代中期之後,林果顯認為,這是言論管制更趨集權的原因。邱家宜的論文,則是對徐復觀的《民主評論》這份刊物的內容、組成份子、人際網路作細緻的分析。



  本論文集緣起於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於2015年舉辦的「傳媒與台灣現代性」研討會。會中許多研究者發表精彩的研究,並於會後進行學術論文的雙匿名審查、修改等。經過一年的努力,本論文集收錄12篇新聞史相關的精彩文章。傳媒與台灣現代性學術研討會,獲得科技部國內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補助(104-2916-I-128-001-A1)。文末向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科技部、五南圖書、館長周成蔭、副館長溫洽溢以及羅曉南、翁秀琪、黃鈴媚、夏曉鵑等館務委員,蘭琪、純楨及協助匿名審查的委員們一併致謝。沒有各位師長幫忙,我們三人也無法稍息,就地解散。

 
蕭旭智、蔡博方、黃順星






沒有留言: